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2章《说出人生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64962/5be37631f88eba7b.jpg)
在一次次咨询过程中,蛤蟆从最初的“观众”变成了“参与者”,他的的主观能动性也愈来愈强了。在之前被苍鹭询问时,他总是潜意识地逃避,不敢面对真相。他的内心戏很丰富,却不敢表达出来,但这次咨询,他已经能够主动向苍鹭咨询师袒露自己过去的人生故事了。
但是蛤蟆讲出来的童年故事却是阴沉、悲伤的。度假的康沃尔郡的大宅子都是黑乎乎的苔藓屋。父亲只有到周末才下楼,母亲永远都在忙,以至于独生子蛤蟆先生度假的记忆只有孤独寂寞,黯然神伤。
但是缺乏陪伴都不是最让蛤蟆难受的事情。令幼年的蛤蟆最难以接受的是一种充满压力的氛围——来自于祖父和父亲对酿酒厂继承人一脉相承的厚望。这种传承不但令蛤蟆先生喘不过气,甚至连他的父亲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蛤蟆的祖父——科尼利厄斯,他是老艾比酿酒厂的创始人。都说创业容易守城难,蛤蟆的父亲继承了酿酒厂,也继承了随之而来的压力,如何守住祖业并让之发扬光大,一定是让父亲殚精竭虑、惶惶不可终日的沉重负担。他父亲一直希望自己能活成祖父那样,可实际上他并没有,所以才会对蛤蟆加倍严厉和专制。这实质上是一种压力的迁移,他父亲把自己的不如意或者说压力和失败,无意识地、隐蔽地转嫁或归咎到蛤蟆先生的身上。祖父把严厉的家长作风加诸与蛤蟆父亲身上,他父亲又把更加严厉的家长作风转嫁与蛤蟆身上。所以实际上,蛤蟆既承受了来自祖父的压力,也承受了来自父亲的压力。
可惜,这家酿酒厂还是在蛤蟆的父亲身上易主了。酒厂虽然后来一直都还在生产,只不过已经为国家啤酒公司所有,生产拉格淡啤酒了。
然而,酿酒厂易主不是蛤蟆父亲最大的失败,蛤蟆成长教育的缺失才是他最大的失败。毕竟,创业可以重新来过,蛤蟆的人生却不能重新来过。
家长作风,是指个人专权独裁,缺乏民主精神。蛤蟆祖父应该是那一代创业者的典型代表,也是家长作风的典型代表。他不仅人高马大,还相当有权有势,连王子和公主都坐船来蛤蟆庄园做客。祖父自己努力工作,用独裁的方式对待下属,用道德说教对待家人。蛤蟆很小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被限定了人生路线。祖父当时指着蛤蟆对厂里的工头说:这可是未来的董事长!而蛤蟆却没有沾沾自喜的骄傲,也没有含着金汤匙诞生的自豪,却只是感觉到害怕。这种害怕是对祖父的严厉、专制、独裁的害怕,是无力反抗下心底深处滋生的一种消极的逆反。
在父亲面前,蛤蟆甚至得不到认可,自信心是从父亲这里开始从此与蛤蟆无缘的。父亲自己没有办法活成祖父那样,所以才会对蛤蟆加倍严厉和专制。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蛤蟆还是能感觉到他对自己从来都不认可。
蛤蟆对自己最深的自我否定,其实是来自于他的父亲的家长作风:他从没成为父亲希望看到的样子!哪怕父亲死了有二十年了,这一点依旧让蛤蟆不能释怀。
他的父亲托马斯工作勤奋、上进心强,遵循着新教教徒的职业道德。在有生之年一直背负着继承人的重担,不仅要继承酿酒厂,还想坐上公司董事长的位子。尤其是在祖父退休了却仍然占据董事长席位时,父亲随时有目共睹地活在祖父的阴影之下。父亲因自己的人生中没被满足的权利欲而对自己不满意;父亲对祖父不放权也不满意;他对儿子没有成为他期待的样子也很不满意。
总之,父亲潜意识认为自己人生中的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不是他自己的错。他不是一个坏人,但他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是一个眼睛里没有别人的男人,是一个无能的儿子、失败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只有一个自私的人才会总是急于宣泄自己的观点,而不去关注听者的感受;只有一个无能的人才会用粗暴和专制的方式,压制一切可能表达差异的声音。强者总是广纳谏言,不惧怕挑战,以更加平和自信的心态面对一切变化。
儿子的成长,最需要得到父亲的关注。尤其是一些成长的关键阶段,最渴望来自父亲的认可和鼓励,最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注,但蛤蟆却从没得到过。
现实中,不少儿童成长在丧偶式家庭,父亲基本不参加孩子的教养,每天以工作忙碌为理由早出晚归。这一方面是因为加班文化盛行,以至于工作及应酬占据了太多属于孩子的家庭时间;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身为父亲的人没有意识到父亲的教养职责,而把有限的家庭时间贡献给了外界的灯红酒绿和吃喝玩乐。深层次原因,其实就是眼里心里没有家人和孩子放在该放的重要位置上。
在国内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焦虑患病人数超过2800万的数据之下,有多少老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怕学生出现一点意外,而不敢放手管教孩子?有多少高校学生因为同样原因,无法完成学业?
父亲是孩子面对社会最强大的力量来源,但有多少父亲能够蹲下身和孩子的眼睛平视,平等对话沟通?有多少父亲能忍住脾气,和孩子交朋友,在孩子调皮时不以强权压制,不以暴喝恐吓?有多少父亲能够耐心地听完孩子貌似缠夹不清、颠三倒四、言不及义、语无伦次的话语?当你一次次打断孩子的倾诉,你就剥夺了他说话的自信,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拒绝了他向你搭建的沟通桥梁,也导致他走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岔路。
有多少父亲在陪伴孩子时只是默默地跟着,甚至自顾自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这是有效陪伴吗?在孩子初中、高中有逆反苗头的时候,反过来问:为什么孩子不让我进他房间?为什么孩子一个月都不跟我说一句话?为什么孩子愿意在我身边坐下来了,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只能尬聊?
有多少父亲,在家连扫帚倒了都不扶一下;孩子哭了都不抱一下;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儿;但孩子教育失败了、亲情淡漠了、无法沟通了却反过来把责任完全推给母亲。
孩子们从小到大,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入学面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考研每一步都是考试考核了才能还有入学资格。唯有身为父亲,是不需要考取“父亲资格证书”就能担任的;也不需要年度考核,不需要初级、中级、副高乃至正高的“父亲资格”考试。当得好不好都是自己说了算,一个小家庭自己就是霸主。
好在学校开设了家长学校,针对无法和孩子沟通的家长进行再教育,虽然很多家长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意识还没有广泛普及,但有了开端还是很可喜的苗头。家庭也是社会中最小的细胞单位,一旦缺乏监管和评估,一样会滋生暴力和滥权。
暴力并不仅限于身体暴力,还有精神暴力;滥权往往体现在双重标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对于这种“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径,孩子嘴里没法反抗,不等于心里不逆反,家长的威与信就是从细微处渐渐坍塌儿不自知的。
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每每怀揣希望而来,却次次抱着失望而去,久而久之,他就会放弃向家长求助的希望。最开始蛤蟆在每学期离家就感到孤单悲伤,学期结束时满怀希望地回家,却在家受到冷遇,转而无比失望。因为父亲不满意他,母亲顾不上他。原本家是孩子修复创伤的港湾,是孩子保护自己最后的盾牌,谁知在家长作风强势专制的家庭氛围中,蛤蟆也许受了最重的、隐藏最深的伤。
如果父母不能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哪怕作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好啊。在倾听孩子的说话过后,能够询问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细节问题;能够体会一下孩子的世界中的喜怒哀乐;能够真诚地让孩子意识到表达自我的必要和喜悦,真的会让孩子更愿意讲述,更有自信表达意愿。
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是“他是真的有在认真听我的故事”“我的发言很重要”。这是自信的活水源头,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64962/04304ef931ac0d9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