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会员优秀文集哲思成长励志
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独和死亡?科学认识是关键

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独和死亡?科学认识是关键

作者: 心中的小火苗 | 来源:发表于2019-06-26 10:06 被阅读19次

有的人时常被孤独包围,感觉没有释放的出口,想打电话跟朋友聊聊,翻了一遍号码簿却不知该打给谁,深感无聊。有的人试图寻找一切办法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尤其是一想到迟早要面对死亡就变得不寒而栗。

如果你也被人生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所困扰,推荐你看《好的孤独》这本书,书中告诉我们:孤独和死亡并不可怕,之所以会害怕,原因在于对它们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作者陈果是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从2010年起,她的课堂视频《关于爱情》以及《孤独与寂寞》等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本书是根据陈果老师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对孤独、成功、情感、道德、生死等方面认识的思想精髓。

接下来我将重点围绕孤独、道德和死亡的含义、认识误区和如何做到科学认识来展开介绍:

01 孤独、道德和死亡的含义

人们通常都与孤独为敌,但著名作家、诗人纪伯伦曾这样描述孤独,他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书中作者则从积极正面的视角看待孤独,她认为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消化和回味,让心灵和思想在独处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的行为规范,是人们社会生活、公共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先贤老子曾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阐明有德行的人要像水一样乐于帮助别人却不求回报。

死亡意味着生命体征的丧失和终止。哲学上认为人死后虽然生命体征消失了,但是精神却不会消亡,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着。

02  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孤独就是寂寞

人们通常在一个人独处时会感到寂寞,有的人为了摆脱寂寞就会强迫自己融入周围喧嚣的人群中,一旦没有人陪伴,就会重新感到内心孤寂不安,这是患上了“寂寞”病。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孤独却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

误区二:道德就是利他

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道德就是一味地为他人做好事,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事实上,这样的看法脱离了人性的要求,“利己”是人生来的天性,只要同时不损人,就不是不道德。真正的道德是通过利他来实现最高境界的利己。

误区三:死亡就是彻底消失

通常,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感觉我们的生命正在逐渐接近死亡,很容易把死亡和埋葬、消失、虚无等词联系在一起。其实,死亡并不意味着消失,只不过是我们的生命换了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如果说我们身体里的精神总量是恒定的,从生到死,精神逐渐从体内向外飘逸,直至弥漫为空间中的无边无际。

03 如何科学认识孤独、道德和死亡?

针对孤独,换一种看法就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首先,我们既可以像古人一样讲究“慎独”,每天专门抽出一点时间独处,面对真实的自我,放下疲于应付人世繁杂的面具,活出本色自我。

其次,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彼此靠得太近容易放大对方局部的缺点,而无法看到彼此完整的美。就像很多伴侣谈恋爱时,都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一旦结婚后,虽共处一室距离近了,但却因更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而导致感情的疏远。

最后,要学会坦然面对孤独。独处时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的作家实现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日本作家石田衣良著的《孤独的小说家》中的主角青田耕平,就是在长达10多年的孤独中持续进行阅读和写作,坚守着自己的写作梦想,最后成为日本有名的作家。

针对道德,真正有德行的人需要拥有一颗真正的爱心。首先,只有出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关怀、对自己幸运的感恩与分享而做出的慈善行为才是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善行。

其次,道德不只是为了利他,也是为了利己。只有通过践行道德来实现利他,换来自己的心安理得,也就是实现了最高境界的利己,因此,道德是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

最后,道德需要通过自律来实现。一个人若为所欲为,就是沦为了自己欲望的奴隶,就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只有选择对欲望进行节制,做到自律,遵从自己的良心拒绝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道德。

针对死亡,我们要做到正确看待。不要因为无知而催生恐惧,虽然每个人都不能选择死或者不死,但我们却可以正确认识死亡,只要我们直面死亡、理解死亡并慢慢地接受死亡,会发现死和生一样都是正常的生命旅程。

同时,既然生命的长短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再纠结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把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又有意义,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充满快乐和收获,做到不期待但也不惧怕死亡,这样即使最后在爱中离开,也会因爱而得到永生。

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曾在《我这样活到105岁》书中谈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他说:“我怕死,但是我更愿意探索未知的自己。”他一生都致力于用医术帮助患者收获健康的事业,他认为只要把生命活出意义,人死后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深刻的方式留在生者的生命里。

综上所述,孤独和死亡并不可怕,道德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地“利他”,只要我们按照《好的孤独》这本书里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哲理科学认识它们,就会唤起隐藏在我们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学会坦然接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和苦难。

相关文章

  • 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独和死亡?科学认识是关键

    有的人时常被孤独包围,感觉没有释放的出口,想打电话跟朋友聊聊,翻了一遍号码簿却不知该打给谁,深感无聊。有的人试图寻...

  • 姐姐

    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孤独心死。

  • 《孤独六讲》

    贰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我们害怕孤独正如我们害怕死亡。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 儒家文化其实非常软...

  • 谈死亡

    面对死亡:你害怕的并非是真正的死亡。你害怕的是所爱的人死去,你被孤独留下。庄子说:人没有理由害怕所爱的人死亡。为什...

  • 死亡

    本人不害怕死亡 只害怕在乎的人死亡

  •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

    无论世界如何不安,我们只需做到:不害怕。 安静,是因为内心有力。于是活得坦然,做人无惧。 不害怕差异、不害怕敌意、...

  • 如何不害怕?(①动机篇)

    如何不害怕?这是个听起来很搞笑的问题,但你真的能很好地做到不害怕吗?你能在喜欢的女神面前做到不害怕吗?你能够在公...

  • 相比于孤独,我更害怕人类

    难道你不害怕孤独吗? 不,我已经和孤独相处得非常融洽了。相比于孤独,我更害怕人类。自私,残暴,无知,嫉妒,倾轧,杀...

  • 别让恐惧,偷偷掌控你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事情:害怕演讲、害怕权威、害怕选择、害怕亲密关系、害怕孤独、害怕失败、害怕疾病、害怕死亡…… 当我...

  • 2017-09-21

    我是个勇敢的人 我不害怕权威 不害怕秘密公之于众 不害怕当众出糗 不害怕死亡 不害怕生病 我什么都不怕。 但我又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独和死亡?科学认识是关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ox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