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学生家长,在和我谈到她女儿时,她气得泪流满面,她说,高中毕业离家已经六年,今年已经工作了,六年间,女儿除了暑假和春节期间偶尔和她嘀咕几句,平时从不和她交流,她伤心的诉说:我就是把一条狗养了二十多年,它也怕要叫唤几声吧。我很不解,这女孩平时在班上不是这样的,和同学们关系都挺好的啊,而且人也很开朗的,怎么会这样呢?我决定问个究竟。
和她QQ后,我就和她聊起了这事,她也丝毫没有隐瞒,告诉我一件事:高二上学期时,她的学习状况一直不佳,我找她母亲来学习了解情况,也顺便通报了她的现状。晚上放学回家后,她母亲大发雷霆,指着她呵斥道:你学习没有弟弟一半好,你怎么这么笨,你猪都不如,还不如死掉,丢人现眼!她说:老师,我那段时间因为情感问题,心烦意乱,成绩确实有所下降,可作为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这么诅咒我,我当时真想死掉。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哭红了眼睛,第二天上午也没去学校。老师,这几年,我也感觉到对不起妈妈,可是我就是不能原谅她,一想到那句话,我的心好像就被放进了盐池里。
我听后默思: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不啻于刀剑穿心,以致于一个女儿竟然因为一句话,而把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当牛做马的无私付出一笔勾销了。
我们总用“忠言逆耳利于行”来给自己的语言暴力披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年代,已经习惯了这种暴力,所以,我们也就惯性的顺理成章的把这种暴力延伸到孩子或者别人的身上,还振振有词的说,总比拳脚交加文明吧,再讲,我还是善意的心态。殊不知环境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知识匮乏情感也匮乏的年代,也可以讲是一个比较愚昧的年代吧。吃饱穿暖是我们的最大愿望,别的都可以不要,都可以忍受,父母骂上几句就当是朔风吹面,一寒而过。
现在不同了,孩子们知识丰富了,情感世界更丰富了,他们特别注重自己的尊严,人格的尊严,作为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谨言慎行,平等沟通,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神态,认为没动手就是客气的了,把孩子当朋友,才是正确的方法。
当下很多人在社会上接人待物时,能够用善意的语言交流,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进步,可是,我们还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交流上,就不自觉了,“反正都是虚拟的世界,暴力一下又能怎么样呢?”是的,暴力一下别人是不能把你怎么样,可你的暴力却把别人怎么样了,你伤害了一个“陌生”的人,也许他(她)就是你的朋友或亲人,或许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骄子。听说过凯文·卡特吧,美国著名的摄影家,其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因为这个作品,他受到了来自网络的无情暴力,最后心理崩溃自杀了。
其实,虽然网络是虚拟的,对象是陌生的,但在事后,当你冷静的思考当初的暴力时,你自己也会愧疚的。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因为自曝逃生的过程,受到了来自网络的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人们都站在道德的高地,痛快淋漓的斥责了他的行为,仿佛自己就是道德的化身。其中一位叫吴聪灵的记着,在地震的七年后,对自己当初的言论感到内疚,于2015年5月12日,以《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强烈建议大家看看王帆代读这封信的视频)为题,采用公开信的形式,给范美忠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死亡,有时是生命的消逝,有时是心的凋零。你和我对后一种死亡都有着体验,施暴和受暴都是心的凋零。”“今天,我就个人过去所以言论、文字,对你的不敬之处、伤害之处,表示深深的歉意。”因为“过去这几年这种不安一直在心里”,使得吴聪灵七年后必须要用这种形式的道歉,来少许舒缓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语言暴力对人对己破坏力多恐怖。
不要忽视自己出口的每一句话,不论受话的对象是谁,孩子也好,朋友也罢,现实也好,虚拟也罢,我们都要牢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
20171016
�H��ͼ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