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有没有必要读四大名著

作者: 夜空萤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3:20 被阅读293次

    上次在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分享了如何引导她的孩子读三国演义。她的经验是先给孩子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孩子有兴趣了,再读文字版三国演义。

    回家后,我也冲动的想着如何引导我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读四大名著。

    冲动过后,我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在小学阶段是否需要引导孩子读四大名著?

    从升学角度,也许必要。之前有个小升初的妈妈建议过我小学一定要读完四大名著,考试必考。

    如果不考虑升学这一点,在孩子如此紧张的时间表中加入读四大名著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有没有必要?

    我记得我是小学五年级读完了《西游记》,六年级读的《红楼梦》。当时没有动画片和电视节目,家里也没用其他的儿童读物,所以才读了大人的书。我把《西游记》当成了一个个探险故事,读《红楼梦》感受了服饰,美食,宝黛爱情悲剧。不喜欢读《水浒》和《三国演义》,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整地读完过。回想起来,基本也就是看个热闹。

    那么,四大名著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什么是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名著?

    百度了一下,“西游作者,吴承恩是明朝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红楼梦,曹雪芹,清朝。所以,四大名著的说法,是清朝之后才能有,经过小编查证,四大名著的说法,是建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在“1978—1984年期间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中,位列前三名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排在第五名。

    这样看来,四大名著的说法,真的是近现代形成的,对国人影响很大的一种结果。而伴随着四大名著在民间的影响力增大,有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四大名著被搬上电视荧屏,四大名著的影响力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四大名著呢?四大名著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我不是中文系的,所以百度了一下。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四大名著是一份宝藏。在那里财富无穷。

    它是一个阶梯,让你在自我修养和能力累计方面,更上一层楼,得以穷千里之目。

    比如《西游记》,神魔鬼怪,是这四部名著里,最神奇的一部,讲的也不是凡人的事情,但是大家都爱看。而且从中还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取经的团队精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一个完美的团队,唐僧是凡人,却会念紧箍咒,能管住孙悟空,这就像企业公司里,再能的员工,也要服从管理制度。而且,《西游记》对小孩子来说,最具有启蒙意义,一提到孙悟空,多少80后都神情激动。《西游记》也是最多被改编的一部著作,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刘真伟《情癫大圣》,动漫电影《西游记只大圣归来》,西游记被多次改编,而每次改编拍摄后,总能带来很多新意,丰富了《西游记》的内涵。甚至现在,西方人也喜欢看这本书,研究中国古人是如何通过想象力发现了克隆技术——孙悟空拔根猴毛就可以变出很多的自己。

    《三国演义》,整部书结合历史,虚实结合。从桃源三结义,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争霸。苏东坡写过一首《浪淘沙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三国的历史对后世影响之大,“人生如梦”,现在想起看央视94版的《三国演义》还是很清晰,正如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词里,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看看三国,总是没错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三国,能知道天下兴衰,也能知道个体要如何在时代的背景里去抉择。读三国,从里面的人物中,得到启示,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曹植的七步诗,对同室操戈进行的批判,常常被提起警示。而且,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如果研究从事军事,不读《三国演义》是不行的。

    《水浒传》,是北宋末年的事情,这部书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很异类,整部书讲的是没有什么背景的”草寇“,一群草莽出身的英雄,逼上梁山,聚义成军,号称”梁山军“。好比,科班出身的和野路子出身的,结果野路子出身的,倒能打败科班出身的。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很多的将军,并不一定都是什么军事名校毕业,或许之后在经过实践,总结,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更能塑造军事才能。小编认为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头领,他不仅仅是有军事才能,更是一位有着非常高明的组织才能的头领,很善于”笼络人心“,比如,遇到李逵,听说他没银子花,就马上给了李逵二十两银子,从此李逵认准了宋江做大哥。还有矮脚虎王英,没有老婆,宋江就答应一定给他说一门好的婚事,三打祝家庄后把扈三娘说给了他。宋江,还对晁盖对梁山的立足点进行了改革,把“聚义厅”改名“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这样梁山便闻名天下,108位梁山好汉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被称为“文学巨匠”,鲁迅和胡适,这两位近代名人,在文坛上可谓领袖地位,他们对红楼梦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从《后楼梦》延伸出“红学”,“红学家”等很多的学派。鲁迅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对于《红楼梦》的价值,地位和启示,只能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描述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包罗万象,有这部书,国人在世界上的自信心可以打满分了。英国人说,“有一位莎士比亚就够了”,中国人也可以说红楼梦是我们的骄傲。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四大名著非常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个时期去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包括很多著名的古典名著)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建立团队意识,让孩子明白个人的能力与团队的协作相比是次要的,要把自己融入团队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我们的古典名著传达的恰恰是相反的意识。

    《西游记》

    整个西天取经过程基本上就是孙悟空包打天下,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案例是团队协作集体干掉一个妖精。

    与此相反的是,书中取经团队对于孙悟空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倒是处处掣肘。领导唐僧什么活都不会干,只会念紧箍咒——除了是累赘,而且大部分决策还是错的。队友都是猪队友,任何时候也指望不上有什么帮助。

    这么一本书读下来,就会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只要自己有本事,不能去指望别人,领导都是累赘队友都是拖累。这些观念对于孩子是非常危险。

    过于强调个人意识至上,而盲目忽略集体和团队的作用和影响,很难培养与他人协作、向他人取长补短的能力。

    《水浒传》

    三观不正。

    只要个人有点本事,就可以无所顾忌杀人放火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整部书传达的都是无视次序,无视纪律——偏偏还不受任何惩罚,反正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观念对青少年的毒害非常大。

    尤其是正处于个体意识觉醒的初中生,要求独立、要求自我的意识日渐加深,如果看水浒时不懂得辩证地看待乱世背景下的个人行为选择,容易学习模仿粗鲁武断的行事方式。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很多人推崇,其实也很不适合青少年阅读。

    比如战争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实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与指挥能力,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变成儿戏。战争大都是两个将领直接单挑,军队都是吃瓜群众,其中一个被PK掉了,另一个“挥军掩杀”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古代战争将领的个人武力值远远不如个人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重要。

    三国演义无限扩大所谓“妙计”的作用,只要诸葛亮鹅毛扇一摆,想一个“妙计”就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妙计”不管是伏击还是水淹火烧在古代战争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将领不犯低级错误,怎么可能被这种小儿科般的“妙计”反复算计?

    古代军队行军、扎营等等都有规则。行军有骑马斥候,四个方向都放出去几十里,这些甚至都不要将领安排,一般的“伏兵”怎么可能近距离靠近军队?扎营有伏路军——就是营地前的暗哨,也是要从营地放出去好几里,劫营什么的你靠近军营几里就会被发现。然后或者响箭、或者锣鼓,远远的就能把信息传递给军营。

    最让人无力吐槽的是,三国演义有很多夜战描写——这基本都是扯淡。古代由于营养条件很差,大部分军人都有夜盲症,在没有无线电的时代,夜晚作战将领根本无法指挥军队(白天都是靠旗帜、锣鼓等传递信息),所以古代任何合格的将领都不会去选择夜战,劫营什么也不用想了,因为夜战你被自己人砍死的几率与被敌人砍死的一样大。

    中国的古典名著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无限扩大个人能力的影响,将真正决定性的组织能力、系统影响、团队作用贬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现代社会未来的竞争都是团队的竞争,良好的组织、团队的协作远远比个人的能力重要。

    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建立这个意识,让他们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被潜移默化的灌输只要个人有点本事就可以包打天下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的。

    另一方面,尊重次序、遵守纪律也是青少年必须建立的基本观念。

    如果觉得自己有点本事就可以如同中国古代名著那些主角那样为所欲为是要吃大亏的。很不幸,我过去就是读这些书潜移默化的受害者。

    《红楼梦》

    这是青少年的大毒草。

    先讲一讲这本书的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是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期。这个“登峰造极”的意思是对人性的扭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往往是表面道貌岸然内心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在这个盛行伪君子的时代恰恰对女性的摧残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清官宦家或者富裕家庭的女子是过的什么生活。

    简直骇人听闻。

    女人生下来就是圈养,出嫁前只能在一个院子里待着,绝对不能出门。出嫁后就是在夫家的院子待着,绝对不能出门。所以,女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无期徒刑的命运。

    有的家庭的小姐出生后只能在绣楼待着,下楼都不准,几十年吃喝拉撒都在楼上——等待出嫁后进入另一个绣楼。那个时代富贵家庭的女人一辈子就只能待在两个院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观一下山东孔府的旧宅。女人的院子只有一个进口,古代这个院子的大门长期紧闭,日夜都有一个寡妇来守卫,防止女人跑出去,院墙上还有一个口子,这是送水送食物的通道——是的,送水送食物都不开院子的大门。

    女人不仅是圈养,还有生理上的摧残。这就是著名的裹足——这完全是为了满足一些变态读书人的特殊嗜好发明出来的玩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百度裹足的图片,非常恶心,这里就不贴图了,免得让大家心理不适。

    重口味的同学还可以百度一下古代读书人对于三寸金莲的几十种玩法,保证你看了想吐。古代裹足的女人是非常脆弱的,在院子里圈养的时候偶尔去见一下自己的父母也要仆人用车拉着过去,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个画面。

    大家想一下,一个女人生下来就被圈养无期徒刑,然后几岁开始裹足,把脚扭曲成畸形,她们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状态肯定是非常不健康的。(过去非常流行的清穿小说让很多现代女人着迷,实际上如果真让她们穿越到明清时代富贵家庭,绝对是生不如死。)

    好吧,红楼梦就是这样时代背景下描写官宦家庭女人生活的一本书。

    这样的书,如果外行看个热闹,也许看到的就是一群女人生活的琐碎杂事,穿插一点诗词曲赋,学不到什么东西。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呢?就是描写一群变态女人的畸形扭曲的生活,就是明清版的《女性疯人院》。这是非常不适合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阅读的,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草。

    比如,大观园的女人们整部书可有谁出了园子?为什么林黛玉弱不禁风而且又脾气古怪?(裹足+圈养)同样,大观园的女人们经常有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是很难理解的。

    举个例子。

    贾瑞看上了王熙凤——如果在现代社会,一个已婚妇女面对一个年轻人的追求,即使看不上他,保持距离即可(说不定内心还有点小窃喜),但是王熙凤的行为就很奇葩:

    整死他!

    几番设局把贾瑞活活整死。当然,书中故意将贾瑞这个人描写得人品很差,让读者不去同情贾瑞,而忽略了王熙凤这个事件中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

    最关键的是,贾瑞被王熙凤整死后,身边的人居然没有一个觉得王熙凤过分,王的贴身丫鬟平儿就曾说过:“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看看,周围一群人心理都是同样变态。

    类似的例子很多,你不用心都是看不出来的,作者尽量美化这种女性被圈养被摧残的疯人院生活,所有阴暗扭曲的东西都是曲笔暗示,真正读懂的人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心里不适,更何况青少年。

    四大名著不是不能读,但坚决不建议三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读。如果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小说的意义,多读也无妨。”

    对比一下双方论点,很有意思。比如《西游记》里的团队合作。我自己是没太看出来有团队合作,当时只感觉猪队友太坑人。

    我个人倾向第二种观点,目前小学阶段不赞成引导孩子读四大名著,他自己如果喜欢读也不干涉,但注意观察引导。

    我个人建议孩子们把底层的学习方法认知类的书《好好学习》《认知天性》《第五项修炼》等好好看看,时不时重温一下。正确的学习方法,系统的思维方式比什么都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生有没有必要读四大名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v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