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常小故事散文成长励志
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绿皮书》影评

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绿皮书》影评

作者: 陈小娜就是陈小娜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17:42 被阅读19次

    这个世界的有趣,并不在于用你熟悉的眼界去打量一切,而在于放下属于自己的世界。唯有如此,所见所闻才不会仅仅只是在加深偏见。— 题记

    在一起三周年那个晚上11点,赵先生邀请我去看了一场电影,走进电影院那一刻,我都不知道今晚的电影内容是什么,赵先生说:“是文艺片。”

    后来才知道影片《绿皮书》是第91届奥斯卡奖最大赢家。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看似粗俗的白人司机和一位姿态高雅的黑人钢琴家,两位来自不同世界的男人,一路向南踏上了钢琴巡回演奏会的旅程,与很多种族相关电影不同的是,这次黑人成为了老板,白人作为下属。

    白人司机托尼性格火爆行事风格粗旷,对家人却细腻有爱,对黑人存在偏见,会将家中黑人装修工用过的水杯直接丢弃。咬过的汉堡随手就丢在旁边的座位,沾上食物油渍的指南随手就翻,小赌小骗样样精通。

    黑人音乐家雪莱博士受过良好教育,在音乐领域极具天赋,出入于纽约上流社会,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上层人士的气息。上车后需要在腿部盖上高级毛毯,成套的合身西装,连微笑都是恰到好处的角度。

    随着不断深入美国南方腹地,对黑人种族歧视的遮羞布逐渐消失。可供黑人住宿的酒店越来越简陋,直到再也见不到白人的身影。在公共场合黑人所到之处皆是鄙夷的眼光,黑人专用厕所被设置在树林中,不能与白人共同进餐,警察过度执法。

    托尼亲眼目睹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打压,远超过自己的想象。在赤裸裸的不公平对待面前,他开始觉得不适、矛盾和挣扎。

    底层的现实相差无几,他就混迹在其中,住在街上,每天为谋生计拼命赚钱,像绝大多数黑人一样。而在他眼中雪莱博士却与自己不同,他是上流社会的精英,此时雪莱博士告诉托尼,富人付钱让他演奏,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有文化。一旦从舞台上走下来,对他们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鬼。

    他也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他说:“ 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

    白人托尼一个看似孤傲却悲悯早就深植心中的人慢慢被这位在人群里注重理性和道德的宁静雪莱博士艺术家的才华与风度所折服,雪莱博士一个禁欲式的孤绝天才,也渐渐敞开心扉。他们彼此获得了谅解。

    最后一天的行程在伯明翰。这里曾有过雪莱博士的痛楚回忆,六年前在市政礼堂演出时,雪莱因为演奏了白人的音乐,从舞台上被赶下来。这次演出,雪莱虽然是主角,但因为是黑人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此时的托尼,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尾款,他带雪莱博士愤然离去。他们在底层的贫苦黑人常去的橙鸟餐厅里,度过了整个巡演里最快乐的一个夜晚。

    在橙鸟餐厅,虽然舞台摆的不是施坦威钢琴,使用这架钢琴的通常也是那类会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的潦倒音乐人,雪莱博士还是欣然前去演奏,和爵士乐队的即兴配合。对雪莱来说,身上精致的世界束缚着他,使他的情感变得拘谨与压抑。底层世界的痛苦和欢愉,倒是给了他一种酒神式的快乐,让自我在情感的宣泄中得以解放。结束后,他说:「这才是真正的演出。」

    他们一个孤独,一个喧嚣,就像黑塞小说中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个全然不同世界就这样发生了碰撞:可是,喧嚣与孤独的并不总是天生的死敌,它们在对峙与妥协中,构成人生的全部迷局。

    人的一生,也不过是在两者之间踯躅徘徊,既要俗世的快乐,也要保持精神的清醒与自洽。生活就是一场喧嚣与孤独的角斗,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同的是,有的人死去的喧嚣部分多一些,有的人死去的孤独部分多一些,侥幸活下来的那部分就是所谓的自我。「要永远地创造自我。」福柯如是说道。这大概是现代人某种永恒的宿命。

    每个人都在放弃一部分我执后,才见识到了更广袤的世界。善良与美,有时候生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绿皮书》影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wu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