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用杰拉德博士自己的话说:我的课总是too much information(TMI)。
上一节课杰拉德博士讲了英国教育体制,至今仍历历在目,这节课以“学生评估”为主题对现行评估方式的弊端、改进意见、理论依据以及哲学之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了专业的阐述和剖析,听后顿觉醍醐灌顶,脑洞大开。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只见数据,不见人,这是一种“反人类”的评价方式。考试,是我们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究竟怎样的考试评价方式才是真正有用、有益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想要将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少大家也都有过探讨,在我看来:身心健康、有创造力、热心参与会合作、为人类服务的21世纪幸福公民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建立有效评估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评估的几点启示(postmoder views of assessment)
(1)评估意味着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发掘儿童的潜力,让它们更加明显可见,这意味着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欲望和问题,然后提供支持让他们探索这些问题。
(2)我们试图通过许多不同的窗户,从各种角度,不同程度的光线来看我们的学生,以便看到真实的他们。
(3)真实评估的特点包括持续观察学习,学生反应的深度和广度,修订和改进的日期,学生参与自我评估以及评估的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道德智慧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moral intelligence)
道德智慧--这是对那些管理生命神圣的规则,行为和态度的关注,特别是人类生命的神圣,在许多情况下,是任何其他生物及其他们居住世界的神圣。
三、现行考生评价方式的弊端
1.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
众所周知,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分数呈现其结果,至今不少国家或地区仍在采用这种方式,且为数不少。这样的考试评价方式带来的结果是:考得好的孩子也许下次会考得更好(至少有积极努力的意愿),考得不好的孩子下次考得更加糟糕,至少不会太好(一是没有发生有效的学习,二是因为焦虑所致)。
很显然,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每一个孩子都同等重要”,这是英国教育界大多奉行的教育理念,深表认同,我们从事教育的发心和意愿是致力于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做到。
2 .给学生带来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据调查,因考试带来焦虑的学生不占少数,不分孩子自小学开始就有考试的压力和焦虑,他们的焦虑来自于老师和学校,同时也来自于父母和社会。政府以分数评价老师,老师自然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以分数衡量办学效益,政府以分数决定高等学府录取规则,父母自然将这种压力转嫁于孩子身上,由此看来,孩子就是“分数压力”大楼最下面的那块砖,承受着“上层”所有压力之和。
来自分数的焦虑在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的一段时间都会出现,“考试焦虑”对不少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在“分数至上”的怪圈里,这种伤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除非有些已严重到威胁正常生活或生命,可这时对于此类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往往已“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3.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都知道所谓对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从分数上来评判其好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融入社会,过好自己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远比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组成社会或国家的个体,孩子健康幸福成长,对社会、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和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幸福成长以及孩子的成长评价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90019/8cad4d09c0d6e52a.jpg)
4.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中国,我们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仍以分数为主导,而“分数论”对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只重视学习者的背诵和记忆,忽视了学习者的应用、分析和创造。说道这里,先来回顾一下布鲁姆教育分类理论(Bloom taxonomy):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三个范畴,即认知、情意和技能。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 (Application)、分析 (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 (Evaluation),后来,洛林·安德尔森 (Lorin
Anderson) 在 1990 年代将上述六个认知学习目标修订为记忆 (Remembering)、领会(Understanding)、应用 (Applying)、分析 (Analyzing)、评价 (Evaluating)、创新 (Creating)。创新是指产生新的作品、思想,或者提出新的思路,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应该比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更高级。
很显然目前的考试评价方式多以用记忆来测量学习效果,只能测量到学习目标中三大类的其中一类里面,六个小类的其中一类,而且是最低层次的那一个。真正的学习比单纯的记忆复杂且有深度得多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已经失去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资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缔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四、关于评估实践的几点思考
1.既然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对“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多一些增设“创造性”课程,如戏剧、音乐、体育等课程,让学生在此类课程中充分展示、发挥自己的天性和天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同时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及“翻转课堂”等非传统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课堂,让课堂成为培养创造力的地方。
2.设计考卷或考试评价方式时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沟通的合作者partner关系,教师在设计测试卷前应与被测试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被测试者的需求和想法,以及被测试者的状态及发展方向,基于被测试者实际情况及需求而设计出的考卷才是一份“符合人性”的考卷,才是一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考卷。尊重学生的权利,建立师生平等思想。学生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有参与设计考卷的权利,有表达同意或反对的权利,一份有意义的测试卷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反馈。在设计测试卷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被测试后的心理变化,要从积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设计考卷,使得学生完成测试后依然葆有阳光健康心理状态,因为良好的心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基石。
4.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设计考卷前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份考卷,目的何在?意义何在?这份考卷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儿童经过测试后能否促进其自主发展?儿童接受这样的一份考卷吗?会积极参与测试吗?如何让测试结果在儿童的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5.为不同的孩子设计多元化测试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闪光灯下。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知道不同的孩子其擅长的领域不同、天赋不同,因此评价的方式应以多元、差异等原则进行,多样化测试才能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能力,如就英语测试而言,不同的孩子在听、说、读、写等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天赋或特长,英语测试卷就应该以四种能力均衡配比的方式进行,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出其擅长的一面,这样的方式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莫大的肯定和激励。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与其受到的关注有莫大的关系,持续受到关注的孩子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成长,被遗忘的孩子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和源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活在闪光灯下,给与每一个孩子持续的关注,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自身成长!
6.有效建立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提倡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是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基础差异的,教学模式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评价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的精神等。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儿童享有参与权、表达权、受尊重等,我们在设计评估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将儿童视为未来社会公民般培育和滋养,评估只是手段,儿童的健康幸福成长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杰拉德博士在讲座的最后提到:
Success is momentary,communication and respect are eternal。
成功是暂时的,交流和尊重才是永恒的。
我们都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