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是偶然的,死亡却是必然的。人从一出生那刻起,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无人能幸免。
孩童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这件事的,因为童年时光是一个人生命刚开始的阶段,犹如植物之幼芽,犹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以后的日子都是未知的,充满活力与希翼,有“人之初,性本善”的纯美。
青年时代也不会去想死亡这件事,因为二三十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人生体验最具丰富的时候,觉得死亡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个阶段也正是人生不断得到的阶段,得到事业与工作,得到爱情,得到孩子,生活繁花似锦,光明一片,怎会想到死亡这件令人恐惧的事呢!
人都中年以后,经历了生活的一些风雨,见过了生老病死,也是开始经历“失去”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的老了,病了,逝去了,尽管不愿意去探讨死亡,但是死亡还会是“迎面逼来”。由不得你做主。
我也曾经仔细地想过死亡这件事,死之后是什么样的?还会有灵魂存在吗?有轮回吗?又或者是永久的虚无,彻底消失于这个世界?
尽管恐惧,尽管无奈,甚至痛彻心扉,可是我毫无办法去回避,那还不如索性明明白白,痛痛快快说个过瘾。
金圣叹有过一段关于死亡无奈心境的描述“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夫古之人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如此看来古人也有对死亡的许多疑虑,无奈,最后被动接受的过程,金圣叹之疑虑就如我今日的想法,“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也是如此感叹。可是他们已经不在这世上了,我还在,或许以后还会有个和我相似的人,有和我相似的想法,去探究关于死亡这件事。
我也曾经想过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并且我给自己答案,人生的意义不过就是各人自身价值的体现。甚至活着就是意义,没有什么高深莫测,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关于死亡这件事,其实最不能接受的是死后永久的虚无,就再也没有“我”这个人了,连灵魂也不复存在了,很多人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好过什么都没有了。最起码这个“我”还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或形态存在。就算是“自欺欺人”,总胜于虚无。
因为不想彻底消失,就寄寓于宗教,宗教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信仰,只要你信才会有其作用。
而佛教则是最智慧,最彻底的阐释了死亡这件事。
佛经里有六道轮回的详细叙述,我也狠狠地探究过,私底下认为那是佛陀劝度众生弃恶扬善的一种方式,所谓“以假修真”。
佛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痛苦,没有黑暗,而那里的人也无痛苦,无快乐,没有任何感觉和感受的。而感受是人活着的唯一标准,没有任何感受的人和死人有异吗?
所以我说佛陀真的是最智慧的人,他早已看破一切,看破真相,只是看破不说破,知道凡俗之人必得需要一个盼头,才会自渡渡他。真是将人性看得透彻!
如此看来,无论你是毫无信仰,只知道吃喝拉撒睡,从不细想深究生死,还是如历代大德先贤,反思人生,反思生死,最后都是归于死亡,归于虚无,殊途同归。
但我总认为,人生在世,或者说人活一世,清楚自身的生与死,何去何从,总是一件好事,活得明明白白总胜却浑浑噩噩。
死亡这件事,虽然我们不能避免,甚至无奈,只有接受,但是,正因为明白了死,才知生的可贵,才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才会活得更像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爱应该爱的人,不辜负这美丽人间,去做一个纯粹美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