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直中学 焦玉玲
旱莲·花开2019年高考在沸沸扬扬的网络大讨论中结束了!再次冷静审视高考的几道试题,聆听高考命题专家的旨意,感觉,试卷出的很在理!
【编写理念】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坚持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和创新至上,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和语文素养为编写理念。
在教材中落实“一课一得”(把基础要素和语文技能细化到每节课)、“双线组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步共进)、“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逐层渐进)。
如何在高考中落实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高考的试卷是这样出题的:
1.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奋斗精神。
试题精选:
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
浙江卷简答题材料《孟子·滕文公上》。
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临川汤先生传》。
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项经传》。
这些试题都在传递什么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应具备什么精神品质?我们这个时代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需精神品质——做一个热爱祖国、富有理想、意志坚坚韧、品格高尚、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的人!
语文就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培养!
关键词:家国情怀,理想,意志,品格,担当,民本思想。
2.在改革语文考试内容中落实高考评价体系。
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明显得变化就是采用群文阅读。
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对鲁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没有直接提问,而借用鲁迅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话,引导考生在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这三篇分别是议论文、说明文、研究报告,在三种文体对比阅读中考察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综合解读能力。
这不正是近些年我们教师开展“中学语文多文本阅读”课题(群文阅读课题)研究成果在高考中的检验吗?究竟多文本阅读是落实在教学中了,还仅仅是课题成果而已?有没有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课堂实践?值得所有语文人深思!
关键词:基础,综合,应用,创新,见识,情景,多文本阅读。
3.在高考中体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表示,试卷突出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全国I卷关于古琴艺术。
全国Ⅱ卷关于国画艺术的材料。
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书家和善书者》。北京卷现代文阅读《北京的“大”与“深”》。
这些试题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要素的考察,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文化体验的综合测试。
在此,我想弱弱地问一下:
我们的美术课有没有按照大纲要求认真开设课程?我们的美术课堂有没有认真带领学生欣赏过中外名画?学生的欣赏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
我们的音乐课有没有当成课程去对待?音乐课究竟有没有上过名曲欣赏、乐器欣赏?学生有欣赏感悟吗?
只怕是,我们学生仅有的一点美术常识和音乐常识还是来自课外辅导机构的零碎学习?美术和音乐已经成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
这也在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艺术欣赏学习,不要等待音美教师外援,更多的将语文与音乐、美术欣赏进行学科融合。今年国培项目的选修课程不就有国画艺术欣赏的课程吗?
关键词:全面发展,真美教育,审美欣赏,人文历史
2019高考结束了,我们的思索和反省才刚刚开始,如何做好语文教学,如何做真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在领会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好好揣摩文本!
(只对事,不对人,美术和音乐老师别受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艺术欣赏学习,毕竟这是语文考试)
红星·吊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