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高龄的黑幼龙老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和大家分享了他9岁时的一次经历。
有天爸爸妈妈不在家,他放学回来后,就主动把家里没洗的碗洗干净了,然后等爸妈一回来,他就兴奋得上前告诉爸妈,自己把碗洗干净了。可是,妈妈毫无表情的说了句:“哦”,“怎么没把地拖了啊,怎么没把饭做了啊”。他非常失望,再也没有帮着洗过碗,扫过地或者做过饭,功课也不好了。
他内心非常渴望获得爸妈的赞扬,可换来的却是父母的无所谓,他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可是父母没有任何反馈,他盼望着父母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可是父母只有敷衍。
01
家长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意识的
像高幼龙先生这样,从小被父母无意识伤害的孩子特别多。
父母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伤害了孩子,他们觉得这么说话很正常。
也许她这么说的目的,是想鼓励孩子继续这样做家务,只是毫无经过大脑,用了自己平时最惯用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他们将自己的孩子看成了私有物品,觉得孩子做家务就和自己做家务一样,只是如果自己做的话,就会继续把地也拖了。
也许他们推崇挫折教育,觉得小孩不应该被惯着,就应该时刻打击他们,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不说,但是想获得赞扬,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也许他们习惯了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以保持和孩子的距离,树立自己的威严感。
他们在自己潜意识层面,觉得就应该这样对待孩子,而且完全不知道,其实已经伤害到孩子了。
甚至觉得即使伤害到孩子了,也无所谓,心里想着,这么点言语上的小事,孩子不会跟他们计较的。
可不曾想,就是这么件小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多深的种子。80岁的高龄,仍然记得9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不愉快事情,而且即使在公开场合,也要表达出来。
言语的伤害不比身体伤害那么直接,恢复得那么快,可能当时孩子看着跟没事人一样,其实心里早就泣不成声了。
父母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用善意的语言对待自己的孩子,换来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对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02
家长不妨慢一点
黑先生早年,特别自卑,可能就和幼年父母的教育有关系。
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是父母每天用爱和温暖一点点滋润出来的。
父母能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每一次成长,能真心表达出赞美之情。
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爱。
黑先生提倡的慢养教育,让他培养出了四个优秀的孩子。
三女儿在五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班上的一个同学,她会每天打扮自己,画眉、卷发、涂指甲,爸爸看见后,挺着急的,但是也没有过多的干涉,而是让她邀请男孩子来家里作客,给予女儿最大的包容。
当女儿觉得两人不合适时,她就会主动结束这段关系。
而如果父母遇见这样的事情,只会强加干涉,参与进来,反而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孩子自己会拥有判断能力,去作出正确的决定。
黑先生的女儿现在结婚25年了,先生是初三同学,关系一直很好,这也是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决定。
要相信孩子的眼光,作为家长,对孩子给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不急不躁,静待花开。
03
我只是没有伤害她而已
与黑先生一起参加座谈的还有尹建莉老师,她培养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连跳两级,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当尹老师被问及如何将孩子教育得如此优秀时,她只是说:“我并没有刻意去教育她,只是没有伤害她而已”。
这句话,体现了一个母亲的自律和自觉。父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需要退出,什么时候只是静静的陪伴左右。
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和发挥空间。
正如黑老说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扮演好玩伴、朋友、顾问的角色。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一旦停止学习,父母就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
做孩子的玩伴,是需要我们全身心进入到孩子的游戏中,陪他一起玩耍,而不是自己一边玩手机一边听孩子说话,又想陪孩子,又想做自己的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仅陪伴效率低下,而且孩子也不会感受到真心的陪伴。
做孩子的朋友,是能倾听他们的抱怨和心声,抱着真心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帮助他们。
做孩子的顾问,是在他们需要父母时,一直陪在左右,帮助分析事情原委,因果道理,而最后的决定权,在于孩子。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信任,相信他们能做好,即使当前无法做好,也从来不会放弃孩子;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空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心、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和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认可,不放过每一次的赞扬机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