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存在主义咖啡馆》
事实上,哲学也没有提供真正的答案。
什么是存在与自由?1932年巴黎小酒馆,伴随这一杯鸡尾酒,由雷蒙·阿隆介绍的德国现象学冲击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女权主义奠基人波伏娃,从此他们进入了爆破式的思索,革新了哲学,并让这种哲学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社会国际事务中焕发活力。他们影响了今后大半个世纪的全球思潮,鼓舞了几代年轻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自由,勇敢生存。
交流、恋爱、读书、辩论、参与政治以及用音乐、舞蹈、文学作品传递哲学革命,哲学家们就是这样经历了一场二十世纪最迷人的思想运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己的清醒。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有人认为,与其说存在是一种哲学,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它源自于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巨大不满、叛逆与疏离。海德格尔说,从柏拉图以来,人们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存在者”等同于“存在”。萨特说,自由会吓到我们的,因为我们唯一无法逃出的就是自由,我们就是自由!
何为自由?
其他人用标签定义我,我就必须在标签内活动吗?绝不,我还是一个未雕刻成功的作品啊。
二战后,新世界如何从旧世界中诞生?萨特的存在主义,这种自由的宣扬给予了前辈足够的精神力量存活。从个体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无论处于什么境地,受到怎样的文化、规则、法律的限制,我们都有机会自我选择,做出符合适合个体生存的决定。
萨特在名作《恶心》中提及,人的命运是由社会的共话逻辑决定的。自由带来生存的意义。比如,作家就拥有诸多自由,他能给予一个人、一件事物意义,将经历的事情按着自己的想法架构出故事情节,这也就是自由。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自由还存在吗?完美社会还存在吗?科技的发展让我不由得继续思考,技术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处理?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冰冷的计算、对用户高度的监控也让人不寒而栗。现代化管理中,有个词叫做“人力资源”,就是说人也像石油、食物一样,不过是等待被使用的资源。
既然一切都不再像当初精耕细作的样子,那么我们还有自由吗?你说呢?但只能肯定一点的就是,我们得在战胜自我的反抗中获得自由。为了自由抗争到底。我们就是自由。
什么是存在与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