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我们反思,应对疫情的时候,我们缺少什么?
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我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爱好。
是的,突然发现我们缺少爱好。
在一年复始的年初,我们有许多计划和打算。比如进行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比如投资开家小店,比如去某个大城市发展,甚至完成终身大事,举办婚礼......
但就像一本书的名字: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世界骤然间停止了运转,你什么也别想干,什么也不能干,唯一能干的只剩下在家呆着。在家不出门就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贡献。
不用上班,不用去拜年,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而且理直气壮,多美的事。刚开始大家可能都是这么想的。但十天还没过去,受不了了,腰酸腿痛,浑身无力,昏天黑地……
站在阳台看着曾经繁华的街道,真正体会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含义。
面对大块空白地带,多余的精力无所寄托,多余的时间无处打发,许多颠覆平时认知的举动不断上演。比如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对中年夫妻在客厅里玩起了套圈游戏;更有甚者,看到一对邻居隔着阳台频频举杯,喝的面红耳酣。百无聊赖可见一斑。也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另据报道,疫情过后,迎来了一轮离婚高潮。没有求证过,不知是否属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节奏突然打破之后对人们的冲击,甚至夫妻之间都陷入了不会相处的窘境。
疫情后参加同学孩子的婚礼,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的老同学。相互问候之余,就谈到前段居家封闭的生活。当然,大多数人都表示差点憋出毛病。但也有一位同学的讲述与众不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一个大老爷们,不知怎么喜欢上剪纸艺术。平时工作之余偶尔会创作几张剪纸,在圈子里也小有名气,据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说,他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都剪出来。但苦于没有整块时间,一直没有完成。这次疫情给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每天在家专业创作,现在他的宏愿就要实现了。一脸兴奋和满足的样子。
我想起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说过:你一定要爱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我理解老先生的意思,就是人得有个爱好。
他本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也许,他心里清楚,他之所以能熬过那么多苦难,是爱好拯救了他。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在那个时代,作为士大夫,清高孤傲的文人,遭受屈辱比要了他们的命还不可接受,他们完全可以以死抗争,保全名节。但最后还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为啥,是因为情怀,也是因为爱好。没有这份情怀,屈原可能在未完成《离骚》前就投汨罗江了;没有这份爱好,司马迁可能也投湖了,那就没有了《离骚》和《史记》。没有它们,我想中国的历史文化一定会逊色不少。
爱好之于人,不单单是闲情逸致。很多时候成能拯救一个人,成全一个人,甚至成就一个人。
有了一份爱好,进可以修为艺术,退可以养家糊口,甚至创造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新局面。
前段时间,听到了数学家张益唐的故事。他大学毕业后留美,是研究数学的。但就职一个研究所后也没有什么好项目和经费支持,只能做些边缘工作养家糊口。但他十分热爱数学,为自己开辟了一个“秘密项目”,下班后研究数学,数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也许是上天眷顾,终有一天他破解了“孪生素数”猜想这个数学界的难题,引起数学界的轰动。
最使大家敬佩的不单单是他取得的成就,而是不声不响,完全利用业余时间独自完成这项突破。人们评价他说:保持了古典式学者的气质,是个传奇式的孤胆英雄。我觉得不单单是理想支撑着他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是热爱,是爱好。
看了这些事例,我有了这样一个体会:每增加一个爱好,生活就多一个频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建立自己爱好。当然是指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爱好,熬夜搓麻将类的不算。爱好会使你变得充实自足,身心健康;爱好使你生活的频道更丰富,节目更精彩。遇到诸如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也能自动换挡,平稳过渡。
是啊,爱好是自己的,永远陪伴着你,抢不走,夺不去。
即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至少还有爱好陪伴你,不离不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