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下热点时事热点与时政评论
《我不是药神》的道德困境

《我不是药神》的道德困境

作者: 算数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21:08 被阅读19次

    引言:最近《我不是药神》非常火,叫好又叫座。但其中出现“情与法”的道德困境,着实让人无奈,所谓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我们即看到了制药公司利益的得失,也看到了普通病患舆论的力量,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无情。那么作为普通人如果现实中遇到类似境遇,到底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难题呢?本文将结合历史上著名“火车难题”给与你一定的启示。

先谈谈电影本身:

有情怀的电影,让人沉思的电影

  电影看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有那种深入泥土去关心底层百姓生活的情怀,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了星爷当年拍的《喜剧之王》,其中对小人物在生活上挣扎的喜怒哀乐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能触人心灵。同时对于病患因贫穷买药而不得的遭遇,又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有种历史反复的感慨。

最终男主被判5年,众多人目送男主离开。电影的结局引人争议,但这部电影开始让观众开始自己去思考对错,自己去做道德判断,这种争议恰恰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启发民智”的作用,就这点而言电影的正面社会效益是

电影之外的影响:

给电影节的投资人、导演、演员一些启示

  最大的正面影响应该是给与投资、出品方一个信息:票房不一定非要靠“流量明星+俗套商业剧情”这种公式才能保障。艺术源于真实的生活,具有人文关怀电影更能打动人心,也能打动市场,获得票房。

  给了中国众多想演好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以信心。许多做演员、导演的都是有以影示人,以剧教人的初衷,无奈中国电影圈子固有的各种规则,往往违心拍了很多“烂片”。可以说《我不是药神》在此时出现,是给中国众多导演、演员打了一剂强心针。

到底要不要打击仿制药?(了解相关背景的可以直接跳过)

经济学上的解释:必须打击

  仿制药出现的背景是研发真药的公司产品价格太高,他们的药品尚属于专利保护期,即这种药的只能由研发公司垄断销售。

公司的目的是稳定的盈利,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创新。两者是存在一致的地方,但更多时候,创新代表着风险。所以为了促使全人类的进步,世界各地都颁布了相应的专利法。专利法是给各位创新者一颗定心丸:“放心,你们搞出来的创新的成果,可以自己垄断若干年的收益(我们药物专利期为20年)”

作为理性人的公司决策者而言,估算巨大的研发成本和更大的未来收益之后就可能会努力研发更好的产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果纵容仿制药,必然会打击创新者的信心,减少研发投入。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格列宁”根本就不可能被研发出来。也就是无论你有钱或者没钱都是一样的结局——死亡。

所以只要市场是有效的,无论是道德上多么高尚的人,都应该支持打击违法仿制药。

(补充:传统经济学上对垄断一直是持贬义态度的,但最近几年几场大型的反垄断官司让“垄断”是否真的有害市场在学术界又引起很大的争论。)

道德的困境

如果你在面对一个白血病患者,而你又有仿制药的资源的时候,是否应该提供帮助呢,如果你提供了帮助就是间接坑害了更多的患者(原因见上文),如果你不帮助,你就要眼睁睁看他死亡,你也必然会受到舆论非议。

我不是药神之火车难题:

和上述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著名的火车难题。一列火车刹车失灵了,轨道上有1个小孩,你可以选择变道,但是另外一条道上有2个小孩。你是司机该是否会选择便道呢?

估计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变道,那如果是原轨道有2个小孩,另外一条轨道上有一个小孩,你又会如何选择理性上说你应该选择伤害最小方法,但无论如何你都解释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两个孩子的生命比一个孩子要重要。

因为生命是无价的。即使从数学上说+=,并没有大小优劣之分,那作为普通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来看两个故事:

城市>农村

我们知道98年中国发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当时中国很多地方开闸泄洪。牺牲农村保护城市,在尽力疏散的情况下,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伤亡情况。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舆论都是认可这种“保护城市放弃农村的”策略的。

生命>新闻

名字为《欺凌的苏丹》的图片是摄影师凯文·卡特的作品,该作品获得了有新闻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策大奖。

这个照片公布之后影响非常之大,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落后的非洲地区,为非洲地区直接或者间接争取了大量的援助,避免了数以万计的贫民死亡。

但舆论对他却是一边倒的指责:你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救援孩子?

两个月后作者凯文·卡特后来因为受不了舆论的指责而自杀了。

作者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救多还是救少?拍了照片就无法救第一时间就孩子,救孩子就无法拍到这个镜头——一个帮助非洲获得更多援助,减少千万人死亡的镜头


大家看到了,同样是正面效果多余负面负效果。前者获得了社会认可,后者受到舆论强烈攻击。区别就在于什么呢?


责任

政府有责任去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不做决定就是失职。而摄影师呢?他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责任(如果照片拍摄时,他在美国必然不会遭到谴责),但他在那种环境下就有责任,责任就是救人,但他却选择了拍照,这也就是舆论一遍倒的指责的原因。


那么普通人遇到“火车难题”到底该怎么办?

首先,道德是没有对错,道德是一种观念,没有严密的推理,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一千人有一千个标准。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道德行为是明确的,和法律、常识并不冲突,会让人迷惑的道德选择是非常非常少的。

舆论不能代表道德,舆论是有偏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意舆论说了什么,我们不能改变舆论,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明白舆论会怎么想。

在“符合舆论道德判断”这个前提下,我给“普通人”如下判断原则:

判断(舆论是否认为)你有责任,判断责任优先级——即避免责任原则

讲两个例子:

如果你是刚才火车司机,无论轨道上人多人少。你都应该不控制火车,不改变方向。因为任何人看,你的责任就是驾驶正常行驶的火车,你没有责任去做这样一个关于谁生谁死的判断。

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遇到了类似的问题:A做法1个人死亡,B做法多个人死亡。那你应该选择A做法。因为你是公司的领导,你有责任去决定公司的下一步的走向,按照伤害较少原则,你选择牺牲一个人。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如果你在面对一个白血病患者,而你又有仿制药的资源的时候,是否应该提供帮助呢?

答案是救人后迅速离开。

在该场景下第一责任是救人,所以应该先救人。但这种行为又违背了法律,所以应该尽快离开这种具有责任的场景。比如,本次救助之后,直接给患者其他中间商的联系方式,从此断绝往来,而不是去接触更多病患。

(也就是平时说的鸵鸟心态)

刚才的讨论可能有人认为我在教别人逃避责任,是非常错误的行为,但一时又给不出更好的办法。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前提:“符合舆论道德判断”,以及普及一个常识:道德理论是有本质上缺陷的。

在大家苦思冥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做法的时候,其实就走偏了。

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的道德,或者说道德本身至少有如下几个弱点:

非理性的:无法比较大小,那该如何选择呢?

——火车难题

有原则但没有规则:就算知道了什么是对,但对的边界在哪呢?

——看到老人跌倒受伤,我是扶起来就行还是送到医院才行?

从众:多数人的道德就一定正确么?

——美国众多舆论逼死了摄影师这个行为本身道德么?


我们到底如何看理解和实践道德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算数人生

算数人生,理性思考,轻装前行


题外话:

现实中,当道德的标准被一些低水平的人把持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加扭曲的局面:谦谦君子表面之下尽是满满的私利算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不是药神》的道德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zg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