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一瞥:四大齐一论

《道德经》一瞥:四大齐一论

作者: 丁千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22:14 被阅读0次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可知,四大,道、天、地、王也。老子所说的大,是为言说不可言说之广大的一种意指,域中有四大即表明在空间中,道、天、地、王具有概括性和统领性的地位,四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第二十五章一开篇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由此可知,道具有最高地位,是终极准则,是根本规律。第四章有“道充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又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母,万物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但抛去它们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表象,其背后遵循着同样的规律,那就是道。作为万物之一部分的天、地与王,尽管它们位于不同层次,分属不同的领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最终都归同于道。天、地、王与道四者正是通过前三者向道的归同达成了齐一。

一方面,王、地、天、道四者齐一表现在四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存在地上,其一切生命活动都在地这个空间内进行,人只有不离地,方才获得生存的基础而得以长久;地是生命的承载,给万物包括人在内以栖身之所,而地只有承接了天上的阳光、雨露、空气,地上的事物才能获得营养,保持生机;天是生命的来源,阳光、雨露、空气从天上来,以滋养万物,而天的存在是本就有之,其运行不仰赖任何人类设置的条件,是超离于人世的,本质上遵循着道;道实则就是对自然的概括,是老子对自然这种规律的定名,自然是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最根本规律,前者是客观的存在,后者是对存在的定名,可以说道就是自然。

另一方面,四大齐一还表现在天、地、王向道归同,换言之,天、地、王是道的具象化载体,道通过天、地、王表现出来。

首先须知我们所说的道只能是对道的描述,是道的外貌。《老子》一开篇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王都是有名有含义有具体内容的有形之物,而被老子称之为道的这个东西(有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证),它切实存在,又超离于天地之外、人世之外,它本身无形无极,故其本身不可言说,我们的描述只能是以有形观无形,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化,这有形的部分只能是道表现出的形态、样子,这便是老子为使道具象化而运用的一系列比喻。在得知了道本身作为一种最高准则而超离于万物与语言之外的基础上,纵观全篇,可以概括出道中包含的三大重要思想,即无为、守全、平等。实际上这三者具有同一性,只有通过守全才能做到真正平等,而守全和平等都体现着无为思想。

道、天、地、王四者密不可分,在老子的叙述中,也并没有明确区分道天地王四者,而往往很自然地已将四者混同。

第二章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美、丑、善、恶,都属于价值判断,有人方才有美丑善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每个人所认为的美丑善恶并不相同。自然本身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就不存在既定的标准,也就不会有个人或集团用部分人的标准去代替其他的标准,如此一切观点都能拥有其存在空间,故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世界就成为可能。这里体现出守全的思想,守全可以解释为抛弃一切价值判断的完全中立,进一步阐释可以是宽容、相对的观点,具体表现为能够不倾向于任何一种价值观,能容纳一切。而给予每一种观点以存在的空间,实则就是在给予万物平等的存在机会,守全之中体现平等,相辅相成。同时,无论是守全还是平等,都包含着不干扰,不破坏,不做无端侵害的思想,以保障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其实就是无为。圣人遵循道,有着无为、守全、平等的思想,就不会轻易去干扰自然规律。

无为更多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而非一种行事方式体现出来,换言之,不能把无为曲解成不作为。第三章有“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又,第七十一章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认为,知道自己无知,是天下唯一的知,而不知道自己无知,等同于生病。可知老子主张为学日益,同时要保持谦虚,清楚自己作为个体在面对广大的道时渺小而无知的处境。由此这里的无知无欲不可能是具象的知识和欲望,不可能是扼杀知识,压抑欲望,而仍是一种无为思想。由此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智者,而只有自认为是智者的狂妄之徒。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要使那些想以个人的部分标准代替他人标准的人不敢为。

圣人执掌天下的方法,就是遵循无为的思想,创造出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使所谓的智者身在其中不敢为。圣人即道在人事领域的载体。道圣,也称王,人主。个人通过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不断向道靠拢,个人修炼达到道就称为道士,而当大制降临,个人执掌天下就称为道圣。第十七章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次之,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认为,最好的民主就是百姓知道有人主的存在而感觉不到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事情做成功了百姓会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在这种民主环境里,个体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了个体的自由与独立,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十二章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圣人执掌天下如同天降甘露,圣人不随意发号施令,手中有权利而不用,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资源而不随意干扰自然规律的运行,不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天下,给万物存在的空间让其自然发展。第四十九章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本没有自己的准则,但若有必要制定准则,就要以百姓所想为准则。由此亦可知圣人无为而治而非不作为。

同时,天给予万物滋养而不干扰万物,地给万物依托却不向万物索取。无论天、地还是圣人,都体现着无为思想而归同于道。

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这里老子直接将道和天地、圣人等同起来讲,天地不存在价值判断,把万物看做同等的东西,圣人不存在个人的价值判断,将所有百姓看做同等的个体。天地和圣人不会偏向任何一种价值判断,在它们面前,万物平等。这里的平等,是万物都遵循自然而存在和运行,可以解释为一种机会的平等,也就是不怀有某种既定的标准,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不因任何因素而改变。所以不论你是谁,呈现出怎样的具体形态,在天、地、圣人面前都有同等的地位,拥有同等的机会,正因为三者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就不会将外来的价值判断强加在你身上,不干扰自然发展,使你成为你该成为的人。道表现为平等,故天地都遵循道,圣人亦遵循道,即道、天、地、王齐一。

道、天、地、王四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即四大齐一,这种齐一是通过对道的归同实现的,而又表现为不同形式,即后三者都是道的载体,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一瞥:四大齐一论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可知,四大,道、天、地、王也。老子所说的...

  • “齐一”之天下论

    4.8-4.9日连续两天,应师父“社群微营销第一人”老壹的邀请,于美丽的杭州,开展了首届微商微演说训练营,感慨万千...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二十四)

    (二十四)论“持”在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体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大道至简、和光同尘、论持、天人合一 摘要:...

  • 还原版《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其德

    还原版《道德经》共64章,老子自序2章,道论31章,德论31章。还原版《道德经》按照有序的逻辑脉络展开,一切概念,...

  • 2022年4月计划完成情况&5月计划

    1、穷查理宝典+论老年+道德经 论老年完成也只是那本书中的一个论章,还有论责任、论友谊没看。 穷查理宝典未完成,道...

  • 试析《道德经》的宇宙论思想

    试析《道德经》的宇宙论思想 An Initially Analysis On The Cosmology On T...

  • 读名医著作笔记

    朱丹溪《格致余论》/养老论 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在“养老论”中提出节养论,说道:老人内虚脾弱...

  • 读《齐物论》

    读懂庄子,必懂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重要的哲学著作,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万物齐一、...

  • 百字瞻瞻47: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 第二十...

  • 见贤思齐一

    2019年6月17日上午,阳光明媚,陈牧师娓娓而谈讲述“小芳故事”:“在延平区有一位非常好的女子小芳,她奉献出的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一瞥:四大齐一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fd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