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论“持”在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体现
道可道,非常道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大道至简、和光同尘、论持、天人合一
摘要:老子《道德经》的理论成功,在千年之后依然没有褪色,依然焕发着无穷的活力。
纵观老子道德经的寥寥千言,耐人寻味的背后,可能是在遥远的动乱荒寒又不断盛衰的年代,纵观天下之事,饱经沧桑,却依然纯真纯粹地思考着人与自然、宇宙、社会、民生的种种复杂问题的一位老者。
他是高尚而又孤独的,同时又是慈祥清高而可爱的,我们现世的人应该从千年之前的老子身上学到点什么,真的应该不断思考。
他坐忘含光、天人合一、保持赤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他认真而执着地存在于那个年代,像一棵不老的常青树,羽化飞仙。
而在他慈祥而理性的思想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常常让我想到“持”这一个字,保持,持有,持物,持德,有所持,一个个震惊心灵的词语在《道德经》的字里行间跳跃,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更好地生存,如何实现人生的最终价值。
纵观老子《道德经》这一部先贤经典,带给后人许多精神上,思想上,还有身体上的改变。老子《道德经》不过寥寥数千字,共81章,其中每章不过寥寥数十字,不过带给现世乃至当代的教育和教化意义都是空前的高大深远。一方面,这些词句精简,短小却十分耐人寻味,语句流畅同时不乏含蕴深远的至理名言,体现了老子超脱的摆脱世俗的赘述繁杂的观念,不愿同世俗妥协的坚决态度,一方面也突出了大道至简,老子本人不愿过分泄露天机的智慧,其中含义只能我们细细去品味。
一.论持
反思《道德经》全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道经教会我们用心去体验自然,宇宙等人之身处的天道,然后从中得到感悟,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同时人又得益和享受于自然的教化,即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是极大的。
德经在于于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当时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老子敢于正气十足,并且十分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让统治者注重人民的休养生息,不能过度消耗人民,而要顺应他们的发展情况。
道经和德经的完美衔接十载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还有第67章老子在“世人皆谓我道大”之中同样说出了他自己对于心中的道德完美解释就是三宝。这成就老子先贤的名声的就是他超脱当时的人民的三宝。
老子为何享有盛名?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老子不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不是一个在朝享誉极盛的官宦,他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为数不多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留下了传与后世的一部伟大的思想名著《道德经》,启迪后世做人根本。
老子提出“绵绵若存”的宇宙观,提出“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柔道思想,提出“知耻而后勇”的兵道精神,提出民贵君轻,顺其自然的泰道精神,提出“勇于不敢则活”的否道精神,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敬仰,还有对自己如何存在的疑问?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存在,三个哲学问题,老子给了最为精准的回答,就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