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文化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的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里的文化不仅是与社会联系的文化,而且是与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文化,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与人类文化紧密相连。
《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是语文课程资源,也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如果课堂教学中,既能紧扣文本,又能时不时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中外文学名著、史地知识、民俗文化、国内外要闻,信手拈来名言警句和古诗文名句,这样不仅会让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也会增强语文课的魅力, 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窗户。
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挖掘文本的文化含量;但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对可供挖掘的知识点进行科学整合,合理取舍,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实丰富而不繁琐臃肿。
我们任教的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且带有稚气的初中生,如果把语文课教得比较机械、僵化,或波澜不惊,淡而无味,那么扔下去任何石子都击不起涟漪,课堂将变成一潭死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我们要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桥梁。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充满自信的神情和热情洋溢的谈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将由文本衍生的激情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中,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经典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富有激情,充满真情,有意识地传递情感,用巧妙精彩的导语吸引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讲解引领学生,用真诚热烈的探究激发学生,用平等赞赏的交流鼓励学生,调动一切可能的情绪,让他们很快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所以,理想课堂中的德育,不需灌输,说教,只要引导学生在独特的阅读体验中悟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动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追寻真善美,厌弃假恶丑,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