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原生家庭。主要关注的是儿女未成家之前和父母组成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由此延伸而来的还有母胎、源头等等词汇,都是在结果的表象之下去寻找源头的措施。当然,事物的成因非常复杂,简单的因为爱,所以爱,是不可能满足现代人的求知欲的。从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路询问下去,也许源头就在当年别人给你的一个白眼或者一声叹息中。
东野圭吾的《恶意》就是这样一个寻求最开始起因的故事。一位作家被杀,牵涉出另一位好友的影子作家身份,但是,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探访,才发现,这一切都是这位好友布的惊天大局,为的就是当年的“我就是看你不顺眼”。
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手法依然非常优异,层层推进,次第揭开。中间还变化人称叙事方式,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也区别开一般的推理小说。不过真正让大众喜欢上这本小说的恐怕不止如此。它探讨的远非一个简单的谋杀案件这么简单。如果单纯是从谋杀来写,一来已经被无数作家写过杀人手法,读者会厌倦;二来无论采用怎么高明的手法作案,都逃不出前人的印迹。所以,作者采用了他一贯的方法,跟他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一样的手法:探究原因。甚至可以夸大一点来说,东野圭吾想讨论的不是如何杀人,而是为何杀人的深层次原因。
野野口为何杀人?从书名就能知道,就是单纯的恶意。这份恶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恐怕连创造这个角色的作者也无法准确回答。一个在少年时期埋下的小种子,经过长年累月的发酵,终于长成了不可直视的大树。有些树能遮蔽一方,有一些却像染了病毒一样感染整片森林,最后无法挽回。我们一直以为童年阴影在长大后就能消退,殊不知,这份阴影是随着岁月成长,不好好照看,就可能酿成大难。
从小的父母暴力倾向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从小跟随的儿童伙伴长大后行为相关,这些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故事,没想到最后却长大成了一本推理畅销小说。所以那些对校园暴力、儿童教育保有微词或者轻视的人,应该来看看这本书,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照社会想象的方式“茁壮成长”。这本书其实应该归类为青少年教育,当然,反面教育。
读推理小说探究最后的真相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动机,尤其是那些蓄谋已久的案件。好的作者会在你听完真相后留下大段的思考题,而一般的作者会让你留下嗜血杀人狂魔的结论,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探究和细致的观察,结合推理的谋杀案件,后者让人有翻阅作品的冲动,而前者则留给人阅读完的感慨。对于本书的感慨就是:我们要如何用力才能让那颗种子不发芽?不论它落在谁那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