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和别人联系时,还总会考虑用什么方式比较合适,双方都比较能接受。等到了现在,就越来越把这个心思放下了。
需要问什么会直接说内容。
要办什么事会直接问行不行。
想念一个人会直接联系。
就算只是聊天也会直接说明。
不纠结,不铺垫,不废话,直截了当。
妻子说过,这样是不是不够礼貌啊?
我告诉她,如果到了这个年纪还要想礼不礼貌的问题,那就是对自己和对方不礼貌了。
人生本来不长,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能放在心上的人有几个?还能让自己惦记着联系的人有几个?还能让自己信赖的人有几个?还能让自己有话想说的人有几个?
在这个年纪,百分之九十九无关紧要的人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样那样的事需要维持那么多有的没的关系了,剩下的,一定都是没办法放下的了,能让自己保持真实面目的人了。就这样,和剩下的人联系时还需要纠结和铺垫,那对于自己,对于对方,都是一种否定。
到了一定年纪,身边人越来越少,出口的话也越来越少,已经是生活的必然,已经是绝对的定律了。那既然如此,为何面对已经沉淀到底的人和情感,还放不下犹豫迟疑?
就这么多了,绝不会增长了,也不会再有其他空间了,多纠结一下,多迟疑一下,就会又有些东西成为过去,再也没有回来的可能。那我们怎么就做不到直接呢?担心什么呢?
担心对方多想?
担心对方心有芥蒂?
担心对方理解不了自己的心思?
担心对方毫无同理心?
担心对方假模假式应付?
担心对方看到自己的柔软和脆弱?
真是想太多了。
到这个年纪,每个人多少都应该有点识人之明的,对自己的情感多少是有所确定的,如果对方的反应真是自己担心的那种,那对自己来说,不应该是一种庆幸吗?庆幸到了这个年纪,还可以从心里剔除掉不纯粹不应该保留的,无论如何都值得。
而如果对方如自己所想,甚至心思相同,也在纠结中期待这种直接,由此互相证明和敞开,那不更是一种庆幸?
有时候想想,我们自己都存在着这种纠结的心理,那其他人呢?会没有吗?我们会为接到一个期待中的人的电话而欣喜不已,那其他人就不会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心里没人,也无所谓有没有人。
一生中,我们并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寄托或者付出自己的感情,次数很少很少,寥寥无几,那么,有什么理由放过呢?
直接不难,难的是即便人与情所剩无几,我们照样心里还有太多的不确定,照样不敢因为直接而又有所失去。
都这个年纪了,一个简单的直接,还是会让我们失去勇气。
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和资格来说人生的遗憾和不甘呢?
别再拿不青春当借口,因为青春的直接是因为无所顾忌,无畏对错。而中年之后的直接,就只因为心有所系,心有确定,从纯粹程度上,比青春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讲情感的话,无冲动不青春。那我想说,无直接,不中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