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儒家多以“忠”字自榜,但孔子本人,大约是谈不起一个“忠”字的,年轻的时候担任委吏、乘田等小官,因为广收门徒,传播学说,偶尔得到齐景公赏识,数年后,鲁国内乱,鲁昭公逃到齐国,孔子也跟到了齐国。
到齐国后,不去侍候避难的鲁昭公,反而投奔到齐相高昭子门下做了家臣,希望能在他的引荐下,见一见曾经非常赏识自己的齐景公。
孔子见齐景公干什么?
好听一点,推广自己的学说,难听一点,希望能在齐国当官。
高昭子能量很大,孔子如愿以偿,一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言论让齐景公大为欣赏,一度打算授予下卿的官位,一个没有根底的外国人,一到齐国就能当卿,齐景公对他已经非常不错了。
然而就在孔子即将实现愿望的时候,因为嫉妒的缘故,齐国大臣准备联起手来加害他,孔子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长叹一声说:
吾老矣,弗能用也
我老了,管不了他们。
孔子没有办法,只能怏怏不快的回家,第一次求职经历就这样失败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22年左右,也就是孔子三十来岁时候,三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谈不起从一而终了。
又过了十来年的时间,孔子到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还走了一步官运,因为学问太深,名气太大,终于得到鲁定公的赏识,由中都宰、到司空、大司寇再到摄行相事,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在鲁国也做出不少成绩,最终引起鲁国三桓的嫉恨,再加上齐景公因怕鲁国强大后对齐国不利,遂使了点反间计,让孔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事已至此,孔子干脆丢下鲁国官位,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去了。
孔子周游列国有十四年,按秦国的时间算,大约在秦惠公与秦悼公两朝之间,但这里的问题是,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卫、曹、宋、郑、陈这样的小国都去,可为什么一直不去秦国呢,是他对秦国的印象不好?
当年齐景公问政,问起秦国富强的原因,孔子说: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给秦国能下一个“中正”的评语,由此可见,孔子对秦国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事实上,当年鲁国三桓、齐国田氏、晋国六卿等等,中原各诸侯国大都有权臣篡政的局面。
唯独秦国,即便有权臣,也没有形成势力,国家大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君王手里,这种情况下,孔子是大有可为的,可他为什么就是不肯去秦国呢?
民间有一个传说,虽然比较荒谬,但细想其中的道理,也许这才是孔子终身不敢入秦的真正原因吧。
话说孔子当年原本是要到秦国去的,可到秦晋边境的时候,一帮小孩子正在路中央用石头筑城,做这样的游戏,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礼貌的请他们让一下,其中有个小孩说:
“自来只有车绕城,从没见过城绕车的”
孔子一听,有道理啊,就命御者绕了过去。
当然,几个小孩还不是孔子终身不敢入秦的缘由,真正原因是:
走了没多远,怪事发生了,路边跳出一只奇怪的松鼠,这只松鼠怎么奇怪了?
它跳出来后什么事儿都没干,就捧起前爪,对孔子做揖让状。
孔子立刻就郁闷了,郁闷什么?
一只松鼠都如此懂礼,秦国得高深到什么程度,我再往西走还有意义吗。
转念及此,只好郁闷的回去,改到楚国宣传他的学说去了。
这就是孔子不入秦的故事。
故事里已经说明,孔子之所以终身不敢入秦,是因为他自己都认为,秦国不需要他的学说,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后世大儒荀子打算辅佐秦国的时候,秦昭襄王就很明确的告诉他:
儒无益于人之国。
儒家的学说不适合秦国国情,也许孔子早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才终身不敢入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