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病卧,见有吏人牵白颠马来。说是让他去考试,宋公自然是疑惑的,但吏人并不多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促他。
第一次听说有“白颠马”,查阅一番,原来就是额头有白毛的马,即白额马。那么这个来历不明的人让宋公去赴什么试呢?说来奇怪,宋公参加的是冥司的“城隍考”。好在“德不孤,必有芳邻也。”果然,在宋公到来之先早有一个秀才“坐其末”,于是“公便与连肩。”
考题八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公“心学”精深,作答极妙。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好一个“有心无心”!这句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语如佛家的“偈语”,但又胜强“偈语”,为什么呢?只因佛法不能广施,特别是偈语之类更是泽被小众。而“有心无心”却言简意赅,偏能普度群生。当然这还要看观者到底是“有心无心”了。
宋公自然是有心人。考官诸神对宋公的答卷“传赞不已”,称善有加,于是乎就让他去河南某地做一方的城隍。无奈宋公事母至孝,边磕头边哭着说“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这一回答也是不卑不亢,妙不可言。何则?只因宋公是一个有心人,虽花开烂漫,怀抱荣华却并未忘其根本!
有司主考体恤下情,准其所请。于是就让同考的那位秀才芳邻代替他几年。临别之际,秀才又赠宋公诗一首,可惜的是行色匆匆,仅记得半首。这首诗意境不俗,差不多可以和宋公的“有心无心”相媲美。诗句是这样的“有花有酒春常在,无月无灯夜自明。”这是秀才的赠别诗不假,但多少还有共勉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夜自明”,明的是什么呢?大约是“心迹”;尽管“无月无灯”,但心中有春;既然心拥恒春,又怎不夜夜清明呢?
宋公“豁然梦寤”之后,得知长山一地果有张生死于“是日”。可见幻梦非假,斯人亦真,真假之际,惟扪自心。也只有内心纯粹,芟夷杂芜才能真正的做到长夜“自明”。
城隍原本是守护一方城池的地方官,然而无论其职位大小,如果能够做到秉持正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便有无心之失,无论是天上诸神还是冥司帝君,以及人间万民都会在方寸之间考量其“赏罚”的。至于那些尸位素餐,甚至机心巧诈,“为祸其任”的,就如大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考城隍》是一则小故事,篇幅不长,也没有令人惊艳的美女出场,但其用心良深。“考城隍”不过是冥司里一场行色匆匆的考试,然而被录用者一旦走马上任,就会摇身一变为人间的一位“保护神”。至于他是造福还是为祸,除了“有心无心”之外,还要看他“有花有酒”之际,“无月无灯”之夜是心无旁骛、“致虚守静”还是气血两亏、“参星拜斗”了。由此看来,聊斋先生的这篇故事从教化的意义上来说,又何止是一个“考城隍”呢,恐怕对仙佛诸天、世道人心都具有玄通微妙的警示作用。
赞曰:无“三言”之名,有“二拍”之用,《考城隍》之谓乎?
卧云渔风
2023.4.3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82768/e087f2842160beb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