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都能完整流利地背下来。学生时代喜欢把诗反复读,觉得很顺口、很有意思、很有趣味。有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夕阳西下,顺口就会读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初春时节,家门口的小溪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摸摸河水,读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每每望着那一排排高山,我也曾装作深思状,吟出“横看成里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小时候,我不知道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知道诗歌手法的巧妙。诗歌给我的是一种感觉,有时候是美丽的、有时候是悲伤的、有时候是激昂的、有时候又是洒脱……我很难用语言说出这样的感觉是怎样的。
欢欢的图要说用处,诗歌确实让我受益匪浅。诗歌总能够给人一种被理解,被温暖的感觉。有一次,加班到深夜两点左右,偌大的街道一个人孤独地行驶着。道路两旁的灯光很明亮,心情却很沮丧,我在黑夜里迷失了方向。傻傻地望着灯光,想起“风一更,雪一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跟随军队出征,独自登高望远,看着帐下灯火通明,离家万里,心里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很平静,他把孤独寄托在如此宽阔的意境中,孤独成为一种美。很苍凉、很凄凉,又有一种成熟稳重。孤独中,故乡成为最温暖的慰藉。恍惚间,我心中也升起了想守护的温暖。马上一改愁容,扬起微笑回家。慢慢地,我也触摸到了诗的温度、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温度。以前,自己会背一些诗,老学着诗人的样子,看着下雨的时候,装作忧愁苦闷的样子。取得一点小小成就,也学着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样子。终究是有点无病呻吟,这样的故作后来被辛弃疾点破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独上高楼强说愁”,读到这句,我心里不禁哈哈大笑。到了高中,我才知道世界有“愁”和“无聊”这种滋味。在这之前,都是无忧无虑,一个人看星星也能看一晚上。有一次,下着蒙蒙细雨,无事可做。偶尔翻到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客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诗写得沧桑而凄美,原来愁绪也可以如此平静。面对无聊难熬的时候,我也学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好好和自己相处一下。在“愁”的看法上,我和辛弃疾非常一致——闲愁最苦。孤独忧愁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就如“卷地风来忽吹散”。而迷茫和失意却是一种很难摆脱的状态,当费劲心力想到达一个目标没有达成,当满怀希望却又落空。我不是目空一切的人,谁愿意承受失落和失望呢?在这个问题上,苏轼给了我很多的慰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读到这样的词,把失意抛向广阔的天空,会得到一种温暖的宽慰。有些诗需要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味,诗里饱含着诗人最诚挚的情感、最真实的经历、最深刻的思考。正是因为这份纯真,让后人读来依然温暖。
欢欢的图诗词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美丽和趣味。诗人是极其敏锐的,他们眼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生命的。美是一种距离,如果太考虑实用,会丧失很多美的体验。诗词中很多意象和画面,简直是美得让人陶醉。“大漠沙如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莺啼绿映红”、“杨柳岸,晓风残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塞山前白鹭飞” …… 这些景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由于地域的限制,我去过的地方很少。爬了北京长城,我在长城想不到其他话来表达,放声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读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心里是无比地畅快,再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去年,听了刘诗兰老师的课。她说,为了上好这堂边塞诗的课,亲自去了塞外走了一遭。那一刻,我心里着实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让所有的知识更丰满。余生很短,虽然不能像李白杜甫那样遍游天下,走过山山水水。脚不能到达的地方,想象能够到达。我觉得,人如果不能去发现周围的美,确实有点遗憾。当读多了诗词,眼前的一朵小花也是如此有趣。上大学时,某天下午忽然狂风大作,把校园的樱花全部吹落了下来。铺在地面上,光秃秃的道路瞬间成了樱花大道。此情此景,我发现一种别样的美。樱花挂在枝头因灿烂而美丽,落在地上却因衰败而美丽。看着看着,心中也觉得有点可惜了,如此绚丽的花朵能多开几日该有多好。心中涌起那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生活中我找到诗词所表达的美。虽然,自己已经成年了,对自然万物依然保持着兴趣。喜欢吹着风,看日出日落,看云起云落,看大雨滂沱,看草木葳蕤……成年并不意味着要丧失自己的感官,应该是努力让生活更美好,所有的奋斗不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用牺牲美好去追求所谓的“美好”,对待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努力思考。
欢欢的图诗词就是一座精神家园,给人源源不断地的力量。我深刻明白,有些事情真得做了才知道什么滋味。虽然诗中也有悲伤、愁苦、郁闷等等。但是,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心理学上说,把心里藏着的话说出来就是一种治疗。诗人不仅能够说出来,而且能够很优美地表达。我高中的时候不太喜欢陶渊明。总觉得他消极避世,当时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他不该辞官还乡,应该激流勇进,迎难而上,甚至舍生忘死。后来,读了一些历史,也经历了一些事情。当时的看法在今天看来很幼稚。陶渊明隐居并非消极,他也在官场上挣扎过,他只是选择了做真正的自己。这样来理解,他隐居就有了积极的意义。没有人生下来注定要成为什么,如果能够选择坚持自己所喜欢的,何尝不是积极?我曾读到他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这样一个求真求实的人而感慨。前几天,读到王守仁的“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中长芠荷”,更发觉陶渊明的积极一面。每位诗人都有一段奋斗的经历。在仕途的道路上,他们都曾积极追求过。有的封侯拜相、有的郁郁不得志、有的隐居田园、有的穷困潦倒。伟大的诗人,总能够在精神上给人无尽地震撼。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悲天悯人、苏轼的豁达开朗、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于谦的刚正不阿……读他们的诗就是精神的洗礼与感召。
欢欢的图我对诗词的喜欢是一种自发,古人读书强调“厚积薄发”,真是至理名言。只有沉淀多了,才能够掏出更多的东西来。诗词需要“悟”,将生活的中情与景融入到诗歌中。每过一段时间要去领悟诗人的想法与态度。如果能多读一些历史,对理解诗歌更有益处处。我从来不奢望,一首诗就能读懂,诗人写诗穷其一生,言浅意深,需要读者在事上悟。忙碌的日子,桌前摆着一部诗集,一杯清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庞,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