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琴子 煮字聊心 昨天
【分享者】琴子
【书 名】《居山而行》
【作 者】蜀中女冠,涉世一遗人。
生在川南小镇,长于观音堂下。求学岭南,客子光阴诗卷里,也认他乡是故乡。自幼志在烟霞,不喜儿女情长,乙未年入青城拜师学道,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长居山中,别无所有,唯四时之山光树影,俯拾皆是。
青灯相伴,黄卷为友,偶有怀抱,述于笔下,集句成书,聊以寄世。
90后女冠,如今在青城修道。在桃李年华,放下世俗纷扰,慕道青城山,读书、习字、弹琴、唱韵……,真正做到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属于自己的一生。
【简介】雲姑首部散文集,70+篇精彩文章,囊括生活、人生、情感、爱、孤独等精妙心得,意境高远,真正得用心守护灵魂深处的桃花源。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份
【体裁】散文
【字数】304页
【为什么读这本书】
1、 微信读书通过我看《莲花》推荐的。
2、 之前也听说过云姑。
3、 翻了一下书的目录,目录很好看,文字很精炼也深入人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1968/5da69f2476ba533a.jpg)
【R.精彩原文片段】
1、住世多苦辛,熟习了亦不无可留连处,水与石可,桑与梓亦可,即鸟兽亦可也,或薄今人则古人之言与行亦复可凭吊,此未必是怀旧,盖正是常情耳。”这是知堂的话,然而凡此留连处岂不正是忧苦所生处吗?
2、“人生宛有去来今,卧听檐花落秋半。”晚间的乡下很冷,风灌进脖子,冷得发抖,心里想起龚自珍这句诗。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向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情感拿给过去消耗。所谓的怀念,不过是,疲惫极了在树下休憩,偶然看着树荫里落下了一点星子,也不知道那是花还是光,又或者什么都没有。
3、我知这样的时刻,在人生中,不会多见。喝茶饮酒,谈古论今。不说市朝,不说世故,偶涉及炎凉之语,却也在酒酣之际,抿而一笑。
4、做梦,梦见一位女子绕髻,捏着兰花指,腕间戴着老旧的银镯。她在唱着戏曲,自顾自,忘了唱些什么,陶然忘我。我卧在她身侧,泪流满面。甚则在梦里,分不清我是她,她是我。
5、多年前我曾思慕天涯海角,到如今,杜门清修,反而觉得身心磊落了。傅芸子说,北白川十年中所得文字,都是鸿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今于山窗下所书,也不过如此。
【I.我的启发】
通过云姑所说,以前想象过头的道家生活渐渐落地,最后发现,今世的入道修行,并不是什么自我放逐,什么避世入山,他们要做的,要面对的,大多也都是俗人俗事,他们需要与人为善,与人祈福,与人消灾,获得报酬后为道观加持香火和供给,这些是需要抱定一个高度自制,又不消极的态度的,对人的心性和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入道的决定似乎有许多人可以轻易做下,但入道的生活其实并非人人可以坚持。
【A.为我所有】
云姑的文读来有道家清气,也有小品情味,还有近世知堂的格调(她之前叫过云枝堂,不知是否有关),这些与她的阅读积累,自身感知和所处环境不无关系,她所描述的,是客观的人事景物。
但叙述出来的风格带着她独有的审美与趣味,是得天独厚的特质,已经渐成火候。我个人很喜欢,读来觉得很有况味,也能静心,用词凝练,下笔有心,内里有一股平和中正的力道。
希望云姑能保持这种态度与心境,将我们陌生的那个世界,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来,传与众人,打破以前那些虚浮的传言与美化,现一个质朴归真的道门气象。以及也让更多人明白,修道,需要的不仅是脱俗之心,也要有入世之情。若一个人无法感知人世最基本的情感,那么何谈悟道呢。
从一位普通人到修行者,她之前做老师的时候,会去道观做些义工,说些里面的人事,比普通人的角度要专业许多,也深入许多,她很少说什么玄妙缥缈的东西,而是多谈布衣蔬食这些,或是山上风物,乡间杂谈,民间习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平实却很有趣,很少脱离实际空谈。
但这是她喜欢的另一种状态,充和丰沛,物我两足。直到有一天,云姑在微博上官宣正式入道,很多人都觉毫不意外,很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寻常人有着过日子的耐心和欢喜,阳台总是热热闹闹,哪怕在寻常小巷里走一走,也有大山大河的风景。凡时光中流转的人和事,屋前的樟树和橘树差可为证,此外也只是日影西斜,日日如此了。
这种腔调,有点安妮宝贝,有点清少纳言,有点木心,还有人说像《浮生六记》,细读都像,又都不像。再看另一些句子,分明又有民国文人的口吻。
希望我们踏遍江湖今几春,都来一个云水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