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感知
1.一场讨论,两位文学少年
《咏雪》写的是一千六百年前的一次家庭聚会。召集人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参与人是他和他的“儿女”(子侄辈),主题是“讲论文义",背景是:寒雪日,大雪纷飞。题目是:大雪纷纷何所似?比较好的结论有两个:
兄子胡儿(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谢无奕之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柳絮因风起。”
评价是:公大笑乐。
这里的两位少年,已显出卓越的文学才华。谢朗:比喻形似,紧扣飞雪的特征,率先回答,可见才思之敏。谢道韫则以此喻获得“咏絮之才”的雅号,名列古代才女之林。此喻不仅形似还颇具神韵,以春景喻冬景,给人以温暖。当然古代少年英才,决不是仅仅造了个比喻。那个时代,谢家是书香世家,可谓人才辈出。也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滋养作用。普通之家,在大雪纷飞之际,家庭聚会多是围坐取暖、吃火锅。但诗书之家,却在“讲论文义”;有识之家长,还能就地取材,即景出题:寒雪日,白雪纷纷何所似?智慧之家长,面对儿女的解答,既表明态度,又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
此真是一次聚会,三个人物,两位文学少年风流千古。
2.一次未践之约,一次对话,一位有胆有识,有理有才的早慧少年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的是:
一次未践之约:友与陈太丘期日中行。友过日中未至。太丘舍去。
一次对话:
友:尊君在不?
元方: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一名少年英才:
七岁玩童,面对父亲的朋友的询问、指责甚至是谩骂处理得有礼有节。回答层次清晰,有理有据,直击要害。
维护自己的父母,是人之本能。但维护父亲,却又不失礼,又能讲清道理。不要说七岁玩童,我们十七岁的少年又有几人,有此胆识,有此才智,有此口才?
二、文本教学价值:
1.文言积累:
儿女、因、期、去、委、信、引等古今异义词;欣然、差可拟、未若、乃至、俄而等词。
2.现实意义:
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人才成长的土壤。谢太傅,身居要职,对待子侄辈和霭可亲,悉心引导。不搞特权,不摆架子,甩脸子,孩子们充分表达认识,自由展示才华。很值得当代的家长们借鉴,尤其是那些家里整天争吵不休,却埋怨孩子不好学的家长,更应该把谢安当面镜子照照自己: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陈太丘在文中是个隐形人,但七岁的元方有如此惊人之言,当然太丘有教育之功。
②儿女能争气,家长更光荣
谢道韫、谢朗、陈元方,可谓上对得起父辈教育,下配得起自己的智商。如今有多少智商很不错的学生,却无视家长的教诲,走弯路,走歧路甚至走错路。家教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只是一种陪伴,一种引导或督促,真正的成长还要靠自己:谢氏子弟的比喻是自己想的又主动讲出来的,陈元方的话,也并不是父亲的交待。
三位少年,皆是主动成长的典范。
3.文体阅读价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寒雪日;一日,日中后。
地:(太傅)家里(内集)。
人:太傅、儿女;友人、元方。
因:讲论文义,雪骤;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过:(略)
果:公大笑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记叙文的结构:
起、承、转、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