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秋忙一过,村民便闲了下来,一冬无事可做,那时候没有出去打工一说。于是村里便有人张罗着,请来个鼓书艺人,在村里热闹个十天半月。要求不高,临走的时候,艺人掂着个布袋,手里拿个葫芦瓢,挨家挨户收粮食,孩子们便跟随在艺人后面凑热闹,我亲眼所见,大方的人,借过瓢在自家粮囤里舀的满满的一瓢,小气的人家接过瓢,总是推三推四地说个半天,才勉强从粮囤里舀半瓢粮食递过去。鼓书艺人接过来,无论多少,总是把主人夸奖一番。最多的也收个一袋两袋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听鼓书艺人说书可能是最大的娱乐活动了。
太阳还没落下,人们赶紧做饭,吃了晚饭便聚集了起来,等待着鼓书艺人的到来。大人们有的搬着板凳,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随便找个半截砖头坐在上面。小孩子则是围在最里面。
鼓书艺人来了。一个圆圆的鼓,一个三根木棍做的的鼓架,一副帮子,也就是两个用的又光又滑的长方体木板。这就是全部家当。
附近的人家负责找一张八仙桌,一条板凳。再准备一个热水瓶。
鼓书艺人支起鼓架,坐下来,先是敲一阵子鼓。先前乱哄哄的场面立即静了下来。小孩子们瞪大眼睛等待着。
说书的内容不外乎是这些个内容:『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海瑞罢官』『三侠五义』『老包下陈州』『刘庸坐南京』
在正式开书之前,鼓书艺人总是先加一个小书帽。这与大部头无关,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小爆料,用现在的话说是接地气。引得人们哄堂大笑。提高一下气氛。等进入大部头的时候,围在前面的孩子们已经东倒西歪的差不多了。倒在大人的怀里睡去了。
鼓书艺人说书与刘兰芳的评书相差无几,不同的是,大鼓书虽然也是以说为主,但中间往往穿插着唱词,也就是唱一段说一段。在唱的时候,鼓书艺人一手敲鼓,一手还打着板子,很有节奏。特别该结束的时候,鼓书艺人拿捏的非常恰到好处,总是在最揪人心出处,或者是好人落难时来一大段唱词结束。听众往往拍着手大声叫好:再饶一段,再饶一段,就是不离开,艺人无奈,只好再来一段,如果碰到高手,吸引了听众,有时得饶两三段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一般来说,十天半月能说完一部短部书。如果是大部头根本说不了一半。问题是鼓书艺人的收入是随便收,时间长短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一家一次两瓢粮食,只有人张罗请哪个鼓书艺人,没有人主持收粮食。所以可能是利益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半个月左右,最多饶一两天,就转到其他附近村子里唱去了。好在是一部书连续着往下说。有的听书迷,跟着鼓书艺人听,为了听完一部书,跟着鼓书艺人辗转几个村子,天天跑几十里路。
后来本村的一个叫老寡的听书迷竟然投了一位鼓书艺人,拜了师傅,学会了说书,既满足了爱好,又拥有一份职业,真是两全其美。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电视,手机的兴起,鼓书艺人最终走入没落。
老寡顾名思义,没有媳妇,就一个人过。无聊时,他自己在家敲着鼓,自唱自听,开始还有几个小孩感到稀奇,来凑个热闹,老寡见有人听,一板一眼地说的很认真。时间久了,连小孩也不来了。老寡不服气。有一次背着大鼓来到一个村庄,免费说书。又说又唱,说到了伤心处,竟然就下了眼泪,挤着眼唱了半天,睁开眼一看,只有一个老人坐在他身边,他很感动,像找到了知己,连忙打招呼说:“老哥你也喜欢大鼓书?”,不料那个老人说:“这年头,谁还喜欢这个,我是在等我家板凳。”老寡一听,赶紧把板凳还给老人,背起大鼓走人,从此不再敲鼓说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