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情怀——一场鼓书

作者: 看世间and阅繁华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23:40 被阅读0次

    鼓书一种流传于中国北方诸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其种类繁多,坪上多受潞安鼓书(上党鼓书)渲染,其下又分为长子鼓书、武乡鼓书、襄垣鼓书等各具地方特色主要表现为方言口音的不同,虽所属一类却又各有千秋,表现在艺术形态和表演形式上所造就的听觉输出、给人的视觉冲击上的差异。它又有别于戏曲的大众化,实属当之无愧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所经历过的鼓书形式一般分为:一到二人意向式的表演(一人或者二个人直接站在舞台上动作声情并茂的把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小段中常见如:韩信算卦等)第二种是情景式的表演又可称为话剧式(这种形式一般表现在长篇大段上主要表现为按照故事情节说书人饰演角色置身于故事情景中不局限于舞台类似于话剧如:回龙转)。

    鼓书中所说唱的故事一般是:神话故事、历史上的名人典故、现实中的突出问题、说书人听闻有感的即兴发挥等等一系列的情景作为基础铺垫加入温文尔雅的唱词使之押韵、搭配乐师古朴的旋律、经说书人优美的唱腔,最后传递到听众的耳朵,真可谓是把一部部呕心之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鼓书的伴奏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人上台敲击鼓板边敲边唱,另有专人在一旁打击鼓乐、二胡、弦乐等,说书人与这乐器的配合一般是唱而不奏,奏而不唱。

    地处上党腹地的坪上自然也少不了对鼓书的追捧,坪上不仅是鼓书的追捧者而且还有一位说书的集大成者,他名下的弟子们如今也在鼓书界颇有名气。爷爷辈和父辈们最热爱鼓书,鼓书也是他们那个年代仅有的红火热闹,到了我们这辈受新事物感染太多加之接触鼓书又少之甚少,致使我们这辈对鼓书的印象也是甚为浅显。

                                缘分

    我的记忆中坪上共举行三次大型说书,一般都是为期三天左右,记忆中的第一次是在坪上村的戏台上举行,出于何种原因我现在记不清了,总之非常热闹。第二次我记得是因为那年异常的干旱,坪上人看见庄稼黯然失色,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也憔悴了不少,于是乎就开始寻找各种办法,最后一些老者说不如大伙一起筹点钱请一场书求雨吧!在场的各位都纷纷同意了,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爽快啊是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特别信奉鬼神这一类的东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多。在他们的张罗下一场鼓书如约而至了,场地我记得是选在了一位张家前辈家里的一间闲屋子里,把一尊尊神像请进了家里,就在家里支起了舞台唱起了鼓书,眼看这书就快说完了而天却没有一丝要下雨的迹象,有些人显得开始按耐不住了,他们的神情中充满了失落。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那天晚上书说的正是高潮时,忽然天空电闪雷鸣紧接着倾盆大雨便洒落大地,人们的脸上也露出来喜悦的笑容。是人们的一片赤诚感动了神灵,还是仅有的机缘巧合,世人自有分说。第三次是村里组织修建奶奶庙,奶奶庙落成之后要举行庆贺仪式,鼓书这个时候自然就被人们搬上了台面。这三次我都有幸参与,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并不能真正理解鼓书的精妙,只是听听响动跟着凑凑热闹罢了,后来再有说书就是哪家的老人不在了,过夜的时候会有说书穿插,仅仅是穿插没有多么正式,如今已是能读懂的年华却没了福分。

                                  期盼

    近年来坪上的年轻人都涌向了城市谋生,有的去了离家上百公里的大城市,有的和我们一样去了离家较近点小城,但终归还是离开了,所剩的仅是一些年老体弱者了,虽说是:老者喜听书,怎奈何人财两空矣!加之古老的戏台也因长期搁置年久失修,早也堆满了旧物,土坯的墙面上写着的“出将入相”仍斑驳可见,台上多年不见梨园子弟。复兴更待何时?

    图片发自简书坪上戏台

    没人、没钱、没场地,鼓书与坪上越来越远,渐渐的便成了父辈们的期盼,每逢相聚他们老生常谈的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闲了约上个时间咱们带上爱人、孩子一同回来坪上聚一聚,请一台鼓书好好红火红火,让咱们的孩子们好互相认识认识以后大事小情的有个往来;让咱们的父辈也享受一下晚年;聊一聊未来发展也让坪上从这死寂中走出来恢复往日生机。遗憾的是种种不合适至今未能如愿,我想父辈们对在坪上的生活眷恋远远要大于我对坪上的那份情怀,生活对他们的打压也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不然怎么会连自己从小长大的故乡都来不及驻足呢?常常听父辈们这样谈起渐渐的这种思想也潜移默化到了我的身上,仿佛我也有了一种使命感。

    别让期盼成为期盼,别为今生留下遗憾

    别让坪上永远死寂,别让经典永不流传

    原创作品转载须经作者许可

    图片发自简书坪上·夕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坪上情怀——一场鼓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xb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