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我们现在不断的讨论私域运营,核心原因在于“流量红利”见底,这里隐含的意思就是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过去是“供小于求”或者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对称,让很多医药零售企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经营没那么难,但是现在,则是各种各样的“内卷”。
因此医药零售企业的认知必须要随之变化,开始需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很难有什么方法或者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比较显著的业绩增长,即使有,也只能维持一时,难以长久。就如同强身健体不是吃补药吃出来的,而是要扎扎实实的锻炼出来的。
究其原因,这并不符合零售行业的经营逻辑。零售行业之间的竞争,并没有什么奇技淫巧,也不存在什么一招制胜,如果我们追求的是这些东西,那只能说有点跑偏了。因为不管是医药零售还是其他零售,很大程度上比拼的都是规模和细节。
规模是指通过规模优势,换取议价权和品类资源,降低单店成本,提升整体利润空间。但能够跑出规模优势的零售企业并不多,特别是在医药零售,这不仅依赖于资本的力量,以及地域的保护,也包括企业本身的资源、制度、流程、人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细节是指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有句话说得好,“Retail is detail”,大家都是开店做生意的,卖的东西也差不多,经营的流程也基本上一样,差异就在于我的经营效率是不是比你高,我的细节执行是否足够到位。
传统零售的经营模式,既可以是先规模再效率,也可以先效率再规模,而新零售时代的私域运营,一定是先效率再规模。因为传统零售经营靠的是“场”和“货”,只要不断的开店不断的进货,就会有人来,但是新零售时代经营靠的是“人”,因为你在线上线下开再多的店有再丰富的商品,没有人来也是徒劳。而现在的消费者,被互联网企业宠坏了,一个个都具备“渣男属性”,要吸引这些人进店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转化和留存,复购都简直是种美好的期望。
而私域运营,也不是什么新奇或者神奇的东西,无非就是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人”的需求和体验,围绕着获客-转化-留存-复购这个业务流程和动作,反复去打磨和优化,结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才能功不唐捐。
这也注定了这就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无法像搞促销一样靠营销刺激手段给出一份短期内还不错的成果。但短期的成果并不能真正打造出长期有效的竞争力,兴奋剂用多了除了带来虚假的成绩,更会对身体产生反噬。
因此虽然在这个过程对于经营者来说有点反人性,因为人性就是追求确定性,想要获得及时反馈,但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及时反馈的快感,更要有追求长期价值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企业跟“人”逐渐从认识到熟悉到信任再到信赖,从弱关系慢慢走向更高黏性的强关系,而最终的成果就是企业成功建立起品牌。
既有品牌,又有经营效率,从商业的逻辑上来讲,才真正有可能成为医药零售企业的“护城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