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范文专栏论文管理论文
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基于GIS的动态偏离—份额

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基于GIS的动态偏离—份额

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2019-03-04 05:43 | 被阅读0次

论文导读::异步电动机端电压与感应电势的关系式为:。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基于GIS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论文关键词: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竞争力,关系,策略

1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是今年来的研究热点,偏离—份额模型(DDM)由CreamerD(1943)[1]提出,是研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对其研究颇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的理论解释[2-6]与应用研究[7-12],其中Daniel Z. Sui[10]引入了GIS工具,增强了偏离—份额模型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偏离—份额模型在研究产业结构的应用[13-18],其中李岩[16]、刘振灵[17]引入了动态偏离—份额法进行产业结构演进研究。以上研究多集中在对省或城市圈进行研究,未从全国视角对各个省级行政区进行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本文以全国为参照区域对31个省级行政区以1998年到2008年为研究区间对各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经济相对增长水平及其关系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刘振灵构建的动态偏离—份额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17],以三次产业GDP为研究口径,以全国为参照区域,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1998—2008年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测算各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效应与竞争力水平。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测度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与经济相对增长水平的相关程度杂志网。

2.1SSM模型动态化

其中:为区域r(研究区域)t时期i产业的总增长量,为区域r在t时期i产业的参照区域份额分量,为区域r在t时期i产业的参照区域结构偏离分量项目管理论文,为区域r在t时期i产业的参照区域竞争偏离分量。为区域r在t时期i产业的产值,为参照区域n在t时期的总产值增长率,为参照区域n的i产业在t时期的产值增长率,为区域r的i产业在t时期的产值增长率。

2.2结构效应指数W、竞争指数U与经济相对增长水平R

R为研究区域r和参照区域n的增长率之比,W为区域r的结构效应指数(或规模指数,增长结构指数),U为竞争力指数(或成长指数),分别度量了区域r中产业增长规模和产业成长速率[2]。经济相对增长水平R大于1表明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参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结构效应指数W大于1 表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于参照区域;U指数大于1表明研究区域产业的竞争力较参照区域更强。

3 31个省级行政区DSSM分析

将全国作为参照区域,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区域,以1998年为基期,对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进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DDSA),计算得产业结构效应指数、竞争力指数与经济相对增长水平如表1。

表1 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效应指数、竞争力指数与经济相对增长水平

Tab1 W-index, U-index and R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W指数

U指数

经济相对增长水平R

北 京

1.106305

1.244649

1.376961

天 津

1.07614

1.166759

1.255597

河 北

0.998334

1.006093

1.004416

山 西

1.022393

1.119303

1.144368

内蒙古

0.956848

1.796572

1.719046

辽 宁

1.03044

0.888699

0.915751

吉 林

0.967527

1.125505

1.088956

黑龙江

1.00248

0.772699

0.774615

上 海

1.095197

0.895492

0.980741

江 苏

1.021771

1.088046

1.111734

浙 江

1.022254

1.112856

1.137622

安 徽

0.960782

0.869375

0.83528

福 建

1.012252

0.847818

0.858205

江 西

0.983536

0.939458

0.923991

山 东

1.009561

1.134744

1.145593

河 南

0.968139

1.152452

1.115734

湖 北

0.992185

0.814072

0.807711

湖 南

0.973939

0.941921

0.917373

广 东

1.030704

1.154839

1.190296

广 西

0.957784

1.038978

0.995116

海 南

0.947519

0.926526

0.8779

重 庆

1.002048

0.939707

0.941632

四 川

0.965734

0.955129

0.9224

贵 州

0.943171

1.108546

1.045548

云 南

0.979208

0.856873

0.839056

西 藏

0.962363

1.19142

1.146578

陕 西

1.004031

1.304288

1.309546

甘 肃

0.98129

0.982677

0.964291

青 海

1.01581

1.135321

1.153271

宁 夏

0.998148

1.277647

1.275281

新 疆

0.976118

1.018313

0.993994

现将产业结构效应指数W和竞争力指数U在ArcGIS上表达如下(图1、图2)。

图131个省级行政区结构效应指数

Fig 1 W-index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2008年较1998年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加快,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强;沿海地区的河北、广西和海南产业结构优化不足,对经济的贡献力不足。除此,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中部的山西和西部的重庆、陕西、青海结构效应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大的产业发展较好。中西部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

图231个省级行政区竞争力指数

Fig 2 U-index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从各省级行政区产业竞争力上看,18个省级行政区竞争力指数大于1,总体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整体产业增长势头较大,辽宁、上海、福建产业竞争力增长势头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仅有河南和山西产业竞争力较强;西部地区除甘肃、四川、重庆、云南以外产业竞争力指数都大于1,产业整体竞争力增长势头大。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推动西部产业竞争力上取得较大进展,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中部可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不足,整体产业竞争力势头较弱项目管理论文,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应在一定程度上着力于中部地区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鉴于各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效应指数与竞争力指数存在的差异,根据各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实际情况,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按照W值和U值的大小分为第一类W>1且U>1,第二类W>1且U<1,第三类W<1且U>1,第四类W<1且U<1(图3)杂志网。第一类地区产业结构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竞争力较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势头大;第二类地区产业结构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整体竞争力增长势头较全国较小;第三类地区产业结构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有较强的竞争力增长势头;第四类地区产业结构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整体竞争力增长势头较全国平均水平较小。

据图,东部沿海几个发达省级行政区和山西、陕西、青海属于第一类地区;黑龙江、辽宁、上海、重庆属于第二类地区;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新疆等9个省级行政区属于第三类地区;中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的甘肃、四川、云南,以及海南属于第四类地区。

图3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类

Fig 3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4相关性分析

图4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相对增长水平

Fig 4 R of 31 provincial districts

经济相对增长水平(图4)是由产业结构效应指数和竞争力指数综合贡献的结果,现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经济相对增长水平与产业结构效应指数、竞争力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表2)。

    本文标题: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基于GIS的动态偏离—份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banbao/vgecq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