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范文专栏论文管理论文
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初探_区域经济

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初探_区域经济

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2019-03-05 17:07 | 被阅读0次

论文导读::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金融环境差。金融相关比率较低。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金融环境,金融相关比率

振兴东北,金融先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东北地区的现实状况,解除阻碍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束缚,充分调动区域内外的金融资源,提高东北地区金融的运行效率,使之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发挥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作用非常必要。

一、东北三省的金融现状

目前东北三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区域金融体系,金融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受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东北地区体制转轨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金融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滞后问题。

(一) 金融业资金总量不足,金融相关比率较低

近年来,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各项存贷款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见表1),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008年年底,东北三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288.84亿元21833.01亿元;占全国存、贷款的比分别为7.35%和7.20%[①],而发达三省:上海、浙江和江苏各项存贷款占全国各项存、贷款的比分别为22.87%和25.40%区域经济,是东三省的3.11倍和3.53倍,东北地区的存、贷款额明显落后于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发达省份。我们还看到,存贷款差额逐渐增大,从2001年到2008年,增长了9倍多,东北地区资金外流现象很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北地区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法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直接融资来源论文网。

表1 近年来东三省存贷款额及增长率 单位:亿元

年份

存款余额

存款余额增长率

贷款余额

贷款余额增长率

存贷款差额

2001

13711.47

12347.75

1363.72

2002

15653.82

14.17%

13479.98

9.17%

2173.84

2003

17931.9

14.55%

15133.20

12.26%

2798.7

2004

19996.92

11.52%

15749.99

4.08%

4246.93

2005

23095.87

15.50%

15431.48

-2.02%

7664.39

2006

26405.52

14.33%

17405.67

12.79%

8999.85

2007

28613.02

8.36%

19454.67

11.77%

9158.35

2008

34288.84

19.84%

21833.01

12.23%

12455.8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2我国经济增长“四极”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2004-2008)

地区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8比2004提高

东北三省

2.46

2.25

2.22

2.06

1.99

-19.11%

长江三角洲

2.84

2.65

2.51

2.35

2.32

-18.31%

珠江三角州

2.88

2.70

2.59

2.49

2.45

-14.93%

环渤海地区

3.53

3.51

3.56

3.39

3.39

-3.9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四极”的划分采用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德勇的划分方法,即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含深圳),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

东北三省的金融业的落后表现为金融相关比率比较低(见表2)[②]。整体上来看,四个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的位次保持稳定,环渤海地区最高,珠江三角洲其次,长江三角洲第三,东北地区第四。从增长速度来看,四个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东北地区19.11%。

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提出 “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永无止境的,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该比率将趋于稳定”[③],这个论断只是一种经验的判断,戈德史密斯并没有对其进行数理的论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贝多广教授等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推导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上界极值和收敛值,分别为2.5和1,并且总结出金融发展将依次经历金融增长、金融调整、金融稳定的三个阶段,这间接地证明了戈德史密斯论断的合理性[④]。总体上来看,这与我国的金融发展是基本相符的,现阶段经济增长“四级”的金融相关比率开始减速并出现反复震荡下降,这表明我国已经从金融增长阶段进入到金融调整阶段,“四级”中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这正好反映了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落后。

(二)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东北的金融体系结构,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典型的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结构规模偏小区域经济,证券、保险业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据统计,东北地区金融资产的70-80%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这一比重一般都低于70%,而在银行体系中也是四大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2006年东北金融运行报告》指出该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中,国有银行占55%~80%之间。一方面,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使企业负债率过高,利息负担过重,这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也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金融资产集中于国有银行,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

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从证券机构的分布格局来看,无论是发展层次、数量分布,还是资金、市场占有等综合实力,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都呈现出明显劣势。

表3我国经济增长“四极”境内上市公司数(家)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东北三省

120

113

113

114

115

长江三角洲

320

325

344

387

407

珠江三角洲

188

202

环渤海地区

168

173

全国

1377

1381

1434

1550

1625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9》,2007年境内上市公司数包含23家退市公司

从股票市场来看,2004-2008东北地区境内上市公司数从120家降到115家,占全国比重从8.71%下降到7.08%,与其他“三极”相比差距较大,也不符合全国的趋势(见表3);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股票市价总值很低,至2008年仅占全国股票市价总值的4.54%,而广州省(珠江三角洲)仅一省就占到9.74%,长江三角洲所占比重更大,为17.76%。可见,东北地区的上市规模和资产规模与东北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的地位极不相称。

表4 我国经济增长“四极”的股票市价总值单位:亿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东北三省

2604.79

1722.4

3383.68

10093.8

5515.41

长江三角洲

10213.05

9221.75

16333.4

57743.4

21550.41

珠江三角洲

33009.43

11823.41

全国

37055.57

32430.28

89403.89

327140.89

121366.4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9》

从债券市场来看,虽然该地区可转换债券发行时间较早,融资额较大(现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6只可转债中只有3只来自东北地区[⑤])区域经济,但是东北地区目前仍以国债为主要交易对象,企业债券市场融资额在资本市场总的融资中所占比重较小,在69只企业债券中,没有一只来自于东北地区。可见,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当滞后论文网。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环境差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大大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这是东北地区发展的又一难题。从经济总量上看,2000年东北三省GDP总和相当于广东省的1.02倍,2004年则仅相当于广东省的94.4%,2008年则仅相当于广东省的79.0%[⑥],这表明东北三省不仅在经济总量上与广州等发达省份存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日益扩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格局,即一端是有机构成很低的农业,另一端是有机构成相当高的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新兴产业滞缓。这些都是阻碍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另外,作为国家最先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金融环境差也是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一是信用环境不完善,存在巨额不良资产;二是经济主体市场化程度低,总体盈利水平不高;三是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多,金融创新不够;四是执法效率明显低下。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城市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5.08%、4.90%和3.64%[⑦],在全国主要分地区排名中分别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八位,东北地区金融环境差可见一斑。

二、东北三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金融发展的扶持作用不容忽视。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的金融发展无论是从量的扩张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明显落后了。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一)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和资金管理体系大都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这种“区划壁垒”使得资金、技术、信息、客户、市场等各种金融资源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即使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互补互利也无法实现优化、高效的配置,这已经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保护期已过,金融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区域经济,金融业自身有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的需要,因此加强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突破人为的“区划壁垒”,实现东北三省的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合作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领域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形式也主要是以融资为主的基础形式的金融合作,实践证明目前的金融合作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东北三省必须进一步的加强合作,扩大金融合作领域,创新金融合作形式,实现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序流动,真正建成区域协调的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

(二)推动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大政方针。东北地区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该地区应该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

1.金融合作有助于缓解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金约束

现阶段,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资金和其他要素的大力投入论文网。金融合作所包含的融资能力,可以带动外部资金,以及由资金带动起来的品牌、专利、技术、人才、创新制度等优势资源进入,与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相结合,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2.金融合作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在不同收益率投资主体之间有效分配,以此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投资收益和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间的优胜劣汰,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3.有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整合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企业能率先采用先进技术,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再加上优势企业本身对资本具有强大吸引力,这样可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合作带来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区域经济,为企业成长提供必要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重组机制,并且打破了部门、地区和国界的限制,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本文标题:东北三省的金融合作初探_区域经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banbao/vmecq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