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之觉悟】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21:24 被阅读235次

【“得失”之觉悟】

【“得失”之觉悟】

这些年来,生活的劫难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

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

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

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

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

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

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

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祛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

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

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

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

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

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得失”之觉悟】

丁俊贵

2018年8月8日

相关文章

  • 【“得失”之觉悟】

    【“得失”之觉悟】 这些年来,生活的劫难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

  • 2017-09-30

    黑暗让光明可贵。光源于黑暗。觉悟在得失之间。空性于半明半暗。

  • 论教

    教者,强国之基业,富民之根本,故其优劣之事、得失之理,非独师长之优劣、生徒之得失,实系社会百工之运作,而关乎举国万...

  • 蝼蚁之觉悟!

    蝼蚁,众生也! 上帝之微尘,砸死若干只。 疫情所至,万物归寂。 宝马香车,美人阙里,不过七色,色彩斑斓,也即是空。...

  • 中年之觉悟

    马上奔四的年纪,突然感到莫名的害怕。 周末两天休息,繁忙工作中的喘息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周一又开始上班了,日渐忙碌...

  • 仁之觉悟

    所谓仁之觉悟,也可以被说是人之觉悟。这一节我们所学的课程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擦亮我们的仁心,去知。 实际上,所谓...

  • 2018-10-25

    练习瑜伽觉悟前与觉悟后之状态(转发分享) 一、觉悟前追逐体式练习,尤其是喜欢追寻身体的各种感觉,比如酸爽,伸拉牵扯...

  • 随记

    得之,喜乐。 失之,勿念。 得失,失得。 即得!

  • 得失之間

    人在世間生活要知足,不要人比人,人比人會氣死人;也不要太計較了,人從歡笑聲中出世,從哭泣聲中離世,人生苦短;太過計...

  • 于我之得失

    正月伊始,踏上征途。离家之痛,舟车之苦,相思之疾。然一一可细数。 新启之时,改变之初。出走之喜,友伴之乐,相见之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失”之觉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cf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