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以诗意匠心促文化价值回归

作者: 于仰之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7:13 被阅读0次

    无论是“神仙打架”的美声音乐节目,还是与路途中的自己来一场奇遇,抑或是在舞台上演绎“一本好书”……近几年,一大批访谈类、读书类、音乐类原创文化综艺节目在荧屏中逐渐活跃起来,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了观众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2017年可谓是“文化综艺元年”,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非凡匠心》《声临其境》《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再到正在热播的《声入人心》《上新了,故宫》《奇遇人生》《一本好书》,在各类明星真人秀、游戏竞赛等娱乐性综艺节目的“霸屏”态势中,文化综艺悄然而至,为聒噪浮华的娱乐市场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

    “飞花令”环节为观众还原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基于史料的小型剧演出致力于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回到书信时代,静心“朗读”一本书;唱专业“美声”的也可以是有颜值有才华的“小鲜肉”。恰逢其时,这些匠心制作的文化综艺节目好评如潮,无疑都在佐证观众对于节目本身有了更深的精神追求,预示了文化综艺“清新突围”的大好时机。

    文化综艺虽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事实上,文化综艺的身影从未远离过观众的视野。最早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大综艺》以新鲜奇特的内容和颇具趣味的知识问答开启了文化综艺市场。随后,《幸运52》《开心辞典》更是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到了《百家讲坛》时期,文化综艺节目开始构建知识架构,系统地向观众传达文化信息。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讲述美食与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追溯家族历史的《客从何处来》,以及普及汉语知识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可以说,文化综艺节目呈现“火爆”局面不仅在于他们契合了观众深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也在于选题的创新以及模式上对文化和娱乐的结合。

    诚然,快餐式综艺可以给高压下的人们带来短暂的欢愉,但随着一些节目被机械化地复制、模仿,观众自然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时候,一些别出心裁的文化综艺“爆款”陆续出现,它们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文化需求,也缓解了大众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展示“陌生化视角”与打破人们对小众事物的“刻板印象”,是文化综艺带给大众惊喜和震撼的因素之一。节目以诗词、声音、书信、文物、美声等小众视角为主要内容,巧妙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参与节目的嘉宾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任意一个普通素人,为的就是让大家以一种简单的、雅俗共赏的方式融入其中,继而唤醒大众对于诗意生活的记忆。

    《朗读者》中以“明星+素人”的嘉宾组合朗诵文学经典,结合自身经历的分享,浓浓的人情味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国家宝藏》探究文物的前世今生,小型剧演出的形式在节目中明白浅易的传达历史知识;《汉字听写大会》以最简单的“听写”唤起人们对“提笔忘字”现状的思考;《声入人心》虽则是小众美声唱法,但结合大众熟知的流行音乐,既不失亲民感,也展现了美声作品的厚度。获得大众认可的文化综艺无一不是脱离了传统式说教方式,以别出心裁的创新模式,完成了一次对小众事物的“陌生化”解构,在认知和感知上带给观众十足的新鲜感,一改大众的固有印象,“唱美声的原来不都是穿着燕尾服的大叔”。

    而今的文化综艺节目往往既有颜值与才情兼备的选手们、气质与节目十分契合的主持人,又有博学多识还不时卖个萌的教授嘉宾,让文化的魅力贴近现代观众,“颜值+内涵+烧脑”的节目配置使得每个圈层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兴奋点。

    文化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文化综艺应“高而不冷”,有情怀亦有新意,有娱乐又不失思考。让阳春白雪走向大众,并不意味着是要让高雅艺术丧失“高级”的品格,更不意味着要减少其专业性。恰恰相反,通过专业人士的评判、专业知识的普及,把大众审美提升到能够分辨好坏的层次,从“看热闹”到“看门道”,才是一档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该有的目标和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综艺:以诗意匠心促文化价值回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j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