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简友广场心情随笔
文学理论本质篇第四节:审美、文化

文学理论本质篇第四节:审美、文化

作者: 自羽 | 来源:发表于2023-06-25 13:52 被阅读0次

    缘起:我是一个想写出文学小说的人。我认为有必要学习什么是文学,否则不可能写出文学作品。如果跑步没有方向,我想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终点。学习文学理论,就能知道写作的方向,一点一点提高,写出文学小说。


    文学与文化

    上一节谈了文学的本质,其中一点是这么说的:文学的本质是以特定时期,某个团体,认为是文学的那个东西。

    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因为这句话不像唯名论、唯实论、结构论那样具体,能够举例说明。今天谈文化,可以展开探讨,因为这句话是和文化挂钩,现在我解释一下文化是什么。

    西方表示爱情的是玫瑰,而东方表示爱情不是玫瑰,是同心结。再比如,在国外熟人见面会说,天气真好啊!国内熟人见面会说,吃饭了没?这一切都是文化作用,而文学小说必定带着自身文化属性的。同样一部作品,在国内文学圈是文学,放在国外文学圈就不是文学了。再比如卡夫卡《变形记》一百年前,他的书根本没人看,怎么可能被当时的主流文学圈认可,怎么可能是文学呢?(某个时期)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包含:诗歌、音乐、舞蹈、文字、语言。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具体历史属性。玫瑰代表爱情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特为了寻找她的情人阿多尼斯,在白玫瑰花丛中奔跑,玫瑰刺破了她的皮肤,于是鲜血滴在白玫瑰的花瓣上,最后染红了白玫瑰,因此玫瑰才象征着爱情。而中国历史没有希腊神话,所以玫瑰不代表爱情。

    有些非常优秀的小说,它能跨越地域文化,仍然被认可称为文学作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不得不谈审美,它涉及三方面:真、善、美。

    文学与真

    “真”指的是真实感,并非真实。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虫子,怎么可能真实?再比如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的第三条岸》,讲述了一个父亲突然造了一条船,在河上漂流一直不下船,吃喝由儿子送到岸边。这也是不真实的,可是这被称为文学,为什么?因为这些荒诞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读者从作品感受真实的感觉,感叹道: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文学与善

    善指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我可以肯定,这是错误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一个女人婚内出轨,难道作品传递价值观是鼓励人要婚内出轨?《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讲述了一个30岁的中年人喜欢十多岁的女孩(恋童),为了接近女孩和他的母亲结婚,难道这是正常的价值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陈清扬,是个清白的人,被众人称为破鞋,最后和王二演变成不正常性关系,变成名副其实的破鞋,传递什么正能量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善不是指传递正能量,而是人性的光辉。文明的产生是压抑住自己本能欲望,失去了人性,而文学是展示人性的复杂性。

    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把这股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释放,所以这样的作品始终有人看。我想色情小说,有读者原因,也是因为人在阅读时释放掉被压抑的性冲动。可是色情小说绝不能成为文学,因为它的人物单一、空洞乏味,没有蕴含人复杂的本质。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体现了人复杂的本质,所以它不能归为色情小说。创作文学作品的人,有时在作品中还需放弃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文学小说中挖掘人复杂的本质。不应该用现实生活的标准约束(比如道德),而应该用审美标准约束,即文学作品哪里感动了读者,哪里引起了众人的情感共鸣,这是某种人的审美理想。

    文学与美

    在探讨美之前首先要区分,美学和审美的概念。美学是研究什么叫做美,为什么美;审美是感觉某物是美的,比如我感觉这部电影很好看。审美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全部经历的总和,建构了一个人的喜好。当你把这部电影安利给朋友,他评价道:“我感觉很难看。”你会很生气的,因为他否定你生前建立的价值。

    美的特质是无功利性。当你在欣赏一朵花的时候,你之所以觉得这朵花美,一定是因为这朵花跟你产生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功利性的关系(帮你赚钱、帮你填饱肚子),是一种情感性的关系。

    美是无目的,又合目的性。在阅读文学小说之前,读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我要从小说领悟出某种意义”而是读完后自然出现某种意义。不过去阅读找本书阅读,还是有目的。合目的指的精神性目的。

    无概念,且有普遍性。美对每个人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不是明确的,不过每个人对于都有明确的共识。

    美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写出来一篇小说《戴上假面》,我反复阅读很多遍,感觉很美。我感觉到美,不是这篇小说很美,而是感觉自己能把小说完整写出来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没法直接表达,必须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写小说要通过行动来表达人物性格(抽象的)的原因就在这里。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要理解这句话,先要解释理念,理念就是现象背后有本质,本质是理念。画家画出的鸡蛋,有很多人欣赏,是因为画家画出了所有鸡蛋的本质,是所以人脑海中关于鸡蛋的理念。文学小说类似于画所有人脑海的鸡蛋,即社会的本质规律,小说能被众人阅读,是因为作家不是单纯写出了个人的私事。好的小说是反映某种理念、概念的,看完后有种错觉,小说的人物写的就是我。

    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写出的作品有乱伦的情节,读者看完后,没有愤怒情感,反而感同身受,写的就是我。显然对于乱伦很普遍是哪个时代审美,是普遍的意识形态。

    文学与情感

    有学者提出:人的情感分为负荷阶段与释放阶段,文艺的功能就是帮人们把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悲剧文学恰恰是在缺陷的、不完美的,这能激发读者追求完美的欲望,比如我阅读《黄金时代》,对陈清扬改变很讨厌,在现实中我一定不能变成她那样的人。文学提供虚拟情境,让读者与故事人物共情,从而让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这脱离了功利(实用)性。人有释放情绪的需求,所以找人谈话,所以看恐怖电影,所以阅读变态、黑暗、难受的文学作品,释放、宣泄出来就能健康的活下去。就像我们明知道生气没有任何作用,仍然控制不住,非得把情绪释放出来。

    文学与现实

    文学作品承担了功能,取代现实的功能,现实生活的某一种代偿。无法在现实中获得体验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比如《变形记》的主人公变成虫子逃离了工作。审美文化是以审美视角对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塑。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能够得到全世界所有人的共鸣,能够得到历朝历代的人的共鸣。

    文学能够建构现实,影响引导现实生活。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写一个少年喜欢上一个有夫之妇,每日写情书,后来被妇女知道了,很同情他,更严重的是妇女的丈夫也知道了,也很同情他。爱而不得,不得已开枪自杀。这是一本畅销书,据说在欧洲引起了自杀热潮。再比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严重影响社会现实。曾经美国有场凶杀案,开枪杀死一个人,犯人还没走,被警察抓住,他拿出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说我就是作品当中的主人公。美国总统里根被杀,据说警察也在犯人包里发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曾被美国列为禁书,不允许公开出版和贩售。

    作品中要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不是没有理由的,阅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反思作品传递的观点。其善而从,不善而改。

    文学的价值

    其实生活中有工作、吃饭、睡觉、闲聊等等琐碎的小事,而文学可以把这些剥离,提炼出来,表达那抽象的,不可说的部分。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看到现实中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价值信仰、某审美倾向、某种期待、某种变异的价值观,这是阅读的价值。

    下一节探讨语言、符号

    想知道更多有关文学知识,点个关注吧!

    学习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哔哩哔哩】 https://b23.tv/MMaEMoo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逐步更新)-哔哩哔哩】 https://b23.tv/6VlhiuH

    《看不见的文学,如何理论》作者杨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理论本质篇第四节:审美、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mi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