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徐飞老师的《读书——教师的第一项修炼》,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教育名家的读书经验,下面我选择黄玉峰老师的读书观点推荐给大家。
观点一:要有几本书打底
黄老师认为,读书不要太滥,应以精读为主,要有几本经典的好书打底。要在几本原典上下功夫,如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礼记》也很了不起,比如提出“养亲”、“育亲”、“顺亲”、“尊亲”、“护亲”、“继亲”等观念,还提出“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些都是很有现时意义的珍贵思想。西方经典如《荷马史诗》《圣经》等,也要花时间去读一读。
观点二:读书,贵在有自己的见识
读书要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要思考哪些应该学,哪些不能学。如果要读《水许传》,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当时社会制度,并结合现时代思考如何破除旧制度。
观点三:读书,要有自己的研究人物
黄老师说他重点研究鲁迅这个人,基本读通这个人。黄老师说,在和钱理群共同做鲁迅研究的时候,对鲁迅有所怀疑,鲁迅是以阴暗的心理来批判中国人的。在当代,要看清鲁迅,因为此人影响很大,大家都说鲁迅在批判中国的国民性,这是对的,但要看他是带着仇恨还是带着爱国来批判国民性。为了研究鲁迅,黄老师至少将《鲁迅全集》读过三遍。
观点四、从功利入门,还要出功利之门
黄老师讲他的读书是很功利的,他现在常常是为写而读书。他笑称的读书总是和思考、表达连在一起,没有买过一本亏钱的书,买来的书总要发挥到最大的价值。读书应坚持“一本书主义”,“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本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但是如果用于读书,则是必须深读一本经典好书,成为这本书的权威和专家。而要达到这地步,必须掌握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打通”的读书方法。将这本书与其他书打通,将书里与书外打通。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读《论语》,反复阅读,结合名家读解进行斟酌思量,并以自己的人生阅历读之解之,终成《论语读人》一书。《论语》里的智慧,已被黄老师淬炼成自己的人生智慧。这样的读书,即便只读一本,也能抵上有些人读数十上百本。
观点五、“源头阅读”,读些能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的书籍
黄老师说:“我定下的读书原则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我只能读急着要用的;中国的书和外国的书我来不及读,就先读中国的;古代的和今天的书我读不完,就先读古代的;古代的书也很多,我就先读两三本非读不可的。”
黄老师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都能从孔子、老子那里找到源头,如果不从源头阅读而从半中间横插进去阅读,往往难以窥见全貌,把握真义,所以要读一读老子、孔子的书。要“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为课堂读书”,诸多问题出在老师不读书这个根子上。从母语的源头来阅读,我们才能不断去“蔽”。
观点六、主张有痕阅读
一是书上有痕。黄老师讲自己读书时,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写些零碎的感想。
二是嘴上有痕。读了以后最好找人“吹吹牛”,对书上内容择其精华讲给别人听,这种阅读会取得较妊的效果。
三是心中有痕。要多去思考琢磨,反观人生,在心灵上留下痕迹。
四是纸上有痕(我个人增加的观点)。要及时记录读书笔记,读过的书只有再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写出来才印象更深,概念更明确。
高万祥呼吁教师一定要读书:
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有良知和正义感,有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人。没有读书的教学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弊诺和罪恶。在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办着一个不让人真正读书的教育,社会责任心的群体流失,便在情理和必然之中。因此,呼吁救师读书,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尽的神圣使命,也是书声报国的最好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