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分享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位小学老师Marva,曾先后受到里根和老布什两任总统邀请担任联邦政府教育部长。但两次都被Marva 拒绝了,她拒绝的理由都一样:“抱歉,总统先生,我只属于教室。”
是的,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他的心属于教育,属于教室,属于课堂,属于孩子!
Marva的心属于她深爱的孩子们,她从事了半个世纪的小学教育工作,在黑人聚居的贫民区里,书写教育的传奇!
黑人贫民窟的父母和孩子都看不到未来的光明。Marva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让他们领悟到,美好的明天是靠自己创造的。她要孩子们停止抱怨,担负责任!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培养读书的兴趣,Marva丢弃原有教材,自编教学故事,通过那些故事,Marva教授学生们历史、地理、哲学、戏剧……在她的悉心指导之下,即便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阅读莎士比亚。Marva始终认为只要拥有阅读和表达能力,就能适应工作,就能做得更出色。她敏锐地观察每个人,因材施教,从他们平时的爱好和举动中,找出这些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根据不同孩子的学习程度,留不同的作业,根据不同的阅读水平,推荐不同级别的书目。虽然这样工作量会非常大,但Marva认为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教育就是扯淡,好比所有病人到医院,医生不问青红皂白,给不同病人,开同样的药一样荒谬。我们的教育就是千篇一律,所有孩子一套教材,一样的课堂,一样的作业,孔子的因材施教都是偶尔为之。
面对自卑的孩子,Marva会鼓励他们说:亲爱的,大声一点。不要让别人淹没你的力量!对于那些厌学的,难搞的孩子,Marva保持着极大的耐性和爱意。当一个孩子表现出不当行为,Marva仍旧不会否定这个孩子,而是会耐心地对孩子说:“刚刚作出这种行为的人,不是真正的你,你先安静一会儿,让真正的你重新回来”。
她会巧妙地将“惩罚”和学习结合起来,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比如,有个男生踢(kick)了另一个孩子,她就让那个男生去查kick的词源,然后向全班小朋友汇报。Marva发现有个女生嚼口香糖,就让她去查人类嚼泡泡糖的历史,并当着小朋友的面做一次演讲。借此,Marva还拿出世界地图,告诉孩子们做口香糖的树产在哪里,这些国家是如何与美国做贸易的。她把学习变得无处不在,让孩子懂得融会贯通。
每当布置完作业,孩子们随手将作业本往书包一塞,Marva会非常认真地提醒:“不要把作业弄皱,你应该平平整整地把它带回家,没有哪个律师和CEO,会把手上的文件弄得皱巴巴的,你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骄傲!”此外,她要求每个孩子保持整洁,“衣服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的体面,那是对你和别人的尊重。”教育就是无形之中培养孩子的修养教养涵养,形成素养能力。
Marva始终激励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她说:“没有哪个老师能教给你全部,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要你自己探索,重要的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教育是细工慢活,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慢慢激活!那时候,贫民区的黑人一度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但Marva告诉自己每一个学生:“没有谁的命运是注定的,你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毒品,而是你们自我挖掘的才能。”
中国广大的农村教育和西部教育,尤其需要如Marva一样的教师。国家不是仅仅发一张坚守农村教育30年的证书,而是要多多提供坚守阵地的条件。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是教师的良心,也是政府的良心!
作为教师,无论条件如何,爱,是教育的唯一条件!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本来就属于教室,我们本来就属于课堂,严格的说,我们本来就是属于孩子的!
我只属于教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