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南郭子綦提出“人籁”,“地籁”,“天籁”,这几个词是庄子提出来的,后来中国文学用得很多。“籁”代表那个音声。
南郭子綦说人境界的实在的音声,你可以听得到,但是你却听不到地境界的音声。
地境界也有音声,地下热闹得很,古人有办法听到,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或竹子做的,里面是空的,睡下去地下音声可以听得到,至少地面上音声听得很清楚。这个“地籁”只有趴到地下听。
“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假定你懂得了“地籁”,也没有办法懂得“天籁”──自然的音声。这个“夫”字要拉长声音读,相当于一个拉长的问号。
要注意啊!《齐物论》首先告诉我们一个重点,万事万物生灭无常,不会永恒存在,“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今之听话者,非前一秒之听话者也”。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都可以体会到,只要是清醒的,一定有思想。但回转来反省、体会一下,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是永恒存在的。一个个很快地过去了。我们脑子里的意识形态,只要一想到“我现在”,便又立即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
未来还没有来,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这个“现在”又立即过去了。像流水的浪头一样,一个个过去了。所以大家做功夫做到亡我,还是你自己在捣乱,你那个我就不存在,它每秒总是自己就把你亡掉了,过去了。这个道理要把握住。
然后,庄子说你要懂生灭无常这个道理,只有达到亡我的境界,才可以体会,既然不能亡我,那已经到了形而下。
现在庄子提出来,形而下万有的现象里,自然界要分三个等次,天、地、人三才。不过庄子是用音声的境界来描写。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哲学上,尤其是宗教哲学上,最喜欢应用音声来表达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
这个宇宙中的音声和光是范围最广的,是使人可以走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引导的力量。所以,庄子提出来天、地、人三种音声,《齐物论》已经开始从形而下讲起了。(南怀瑾先生《庄子讲记·逍遥游》30)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