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陈阿姨张叔叔夫妇俩都是知识分子,现在退休在家。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在英国定居,女儿在北京工作。
由于工作原因,儿子春节从没回来过。女儿年年都回,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婆家。
陈阿姨从来不让女儿一家人住自己家,因为女儿女婿不能在娘家过夜,如果过夜了会对娘家不利,这是他们老家的风俗。
将近过年时,女儿给他们打了个电话,说婆家暖气坏了,孩子受不了,问能不能住在陈阿姨的旧房子里。
陈阿姨有两套房,他们现在住新房,旧房子暂时没人住。
陈阿姨两口子一听,立马回绝。女儿说住旧房子都不行啊,又没跟他们住一起。
张叔叔听了这话暴跳如雷,怒吼道:“你们有钱坐飞机回来,就没钱住宾馆啊?‘’
女儿听了没吭气。我想女儿当时一定在强忍涌上来的泪水,不曾想泪水还是无声的滑落下来。
陈腐愚昧的风俗就这样无情的把女儿推在了家门外。
城市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农村就可想而知了。
舅舅家住农村,女儿嫁到了不远的邻村。
有一年除夕,女儿跟丈夫吵架了,便赌气跑回了娘家。没想到舅舅死活不让女儿进门,理由是出嫁的女儿除夕夜是不能回娘家的。
女儿无奈,又无地可去,只好在大门口坐了一个多小时,陪伴她的只有瑟瑟寒风。
女儿受伤的心想在娘家找到一丝温暖,一点安慰,没想到却被失望和冷漠裹挟。
女儿回趟娘家就会对娘家不利,这是多么可笑的逻辑,可是很多父母坚信不疑。
亲情在荒唐愚昧的风俗面前竟如法律审判罪人般不讲情面。
陈规陋习会冲淡亲情
闺蜜的娘家很有钱,商铺几间,财产百万。可她结婚时婆家给了五万元彩礼,娘家就把这五万元当作陪嫁,一分都没多陪。
后来她爸爸因工伤成了植物人。期间,她和丈夫有空就去照料爸爸,力尽了不少,钱也花了很多。
这几年,她哥哥倒是过的很逍遥。家里一有事,就打电话命令她干。
三年后,她爸爸去世了,单位给赔了一百多万。
没想到她妈妈把这些钱全给了她哥哥,一分都没给她。
这些事加上后来她妈妈的做法,慢慢寒了她的心,她不怎么愿意回娘家了,就算回去待不了多久就走了。
她妈妈大概也觉得理亏,就对她说:“我以后让你哥管我,你不用管。”
老太太以为这么说,自己就能心安理得的偏心,女儿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不公。
等她老到不能动了,儿子媳妇厌烦她了,那时,她不知道会不会眼巴巴的盼着女儿来看她,不知她会不会为今日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后悔。
多少老人抱着“老了靠儿子”的陈腐观念,做着伤害女儿的事。他们老了难道就不靠女儿?病房里伺候的大多是女儿,有几个儿子?
俗话说,砸断骨头连着筋,亲情是渗入血脉里的,是浓郁的,可陈规陋习带来的歧视和不公却会冲淡它。
陈规陋习是旧时代的产物
新时代应果断摒弃
旧时社会,女子地位低下,一旦出嫁,是不能够随便回娘家的,只能待在夫家孝敬公婆。而且女人只能在家操持家务,不能外出挣钱。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人没有财务自由,又不能回娘家,父母老了当然只能靠儿子。
可现在不同了,男女平等,女子地位大幅上升。
女儿不再是泼出去的水,随时可以回娘家,不愿回的反而是婆家。
事业上,女人不比男人逊色。儿子能干的女儿一样能干,甚至干的更好。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儿儿子并无分别。
可有的父母脑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对时代的转变视而不见。
他们依旧重男轻女,最终导致自己老无所依。
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也要相应转变。
抱着陈腐的观念不放,伤了别人,害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