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我感知故我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影响巨大,人们多数理解为肯定思考的价值,这是一个误用,笛卡尔在怀疑存在的真实性,认为一切存在皆不可靠,只有"在思",思才是实在的。这是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思是什么?思就是意识在活动,思就是心,所以,笛卡尔认为心是实在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念。
唯物主义以为物质即存在,客观物质即自然世界就是实在的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存在与认识者无关,你认识不认识它都存在。这是鲜明的观点,并且不由分说。动物及人从一开始就持有唯物观,这是人默认的世界观,已经根深蒂固的成为了人的认识立场。
唯心论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思辨的漏洞,物从何来?对于所有的认识者,物都同样存在吗?唯心论从认识者(认识主体)的角度重新审察事物,进一步认识到主体(人)的存在,事物的存在与人不能分离,于是,唯心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就是物的范围和存在根据。这无疑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唯物与唯心的对峙开始了,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认识是彻底错误的。唯物论认为:客观物质是自在的,是最根本的存在,生命及人或一切认识体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产生生命及意识,物质存在于生命意识之前,正是由于物质的存在与变化,产生了生命及意识,进而演绎出现存的大千世界。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人最初也是主流的认识,人类主要的意识形态及精神建构都源自于唯物论,可以说,唯物论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唯心论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新角度——认识主体(人),唯心论认为:物之所以为物,正是由于人的认识,物存在于人的认识中,绝不存在于无意识的客观中,唯心论不承认有所谓离开意识的客观存在。世界就是人认识的总和,就是人感知的总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被感知的存在无法存在。人感知到的世界只为人而存在着,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唯心论强调了认识的主体存在,即人的主体位置,没有人就没有物质,更没有的人类世界。
物质与意识在唯物论中是分离的,物质与意识是分别的存在,有没有意识到的物质存在,也有与存在无关的意识(主观意识)。而两者在唯心论中是相关的,有物质必有意识,有意识必有物质,物质关联着意识,意识依附于物质,两者不可分离。
其实这两种理论的缺陷与用处都十分明显,唯物论无法解释物是什么?物从何而来?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唯心论无法解释心是什么?心从何而来?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唯物论的用处是利于人了解物质世界和把握、利用物质世界;唯心论的用处是利于人意识到自己和把握好自己,用于改善人的自身。很显然,两种理论都是片面的,都是人对存在的主观认识过程,是初级的对于事物的认识与总结。两种理论都给人带来了利也带来弊,利弊分明,但它们都不是客观的和科学的,更不是事物存在的本来真相,也不会从两种理论当中产生真理,这两种理论就如地心说和日心说一样,即将成为过去。唯物论和唯心论自身不能自圆其说的明显错误导致人们对两者都表示怀疑,人们知道,在两者之中都不可能找到真理。
在唯物与唯心之下,存在的真相既简单又明白,世界的存在既非是物质的也非是意识的,准确地说,世界的存在是感知的,世界是所有感知体的对象,世界是所有感知体感知运动的产物,是所有感知体的感知结果。人是感知体的一员,人和其他感知体一样以感知方式感知世界,人感知的世界是其他众多感知体感知世界之一种,也是最特别最伟大的一种世界。在感知方式中,人与其他生物完全平等。但人创造出精神感知方式,这使人从众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超级感知体,创造了灿烂伟大的感知世界。
我们既不能把这个人类的感知世界看成物质的,也不能把它看成意识的,它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体——感知的。感知体——生命(人)、被感知体——物质作感知运动构成存在,生命(人)、物质、感知三者不可分割,所以,存在是整体性的,不能分割看待。我思故我在是对存在的质疑,我感知故我在则是对存在的肯定。思只是自我意识的运行,感知则是存在整体的运行,所以,感知才是真正客观的科学的真相,在感知中人才可能获得真理。事物存在不是以思为前提,而是以感知为前提;思是主观的独立的和自在的,感知则是主观客观融合的、既主动又被动的事实真相;思可以用意识或心来界定,感知则是意识与事物的结合体,所以,感知非唯物也非唯心,是心物的一体反映。感知观是超越了唯物观与唯心观的第三观,是唯物观与唯心观的融合与升级,是人类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世界观。人再也不用在物质与意识之间作选择,物质与意识的相对观念和解在感知中,感知理论兼容一切既有的理论,整合了人类所有的智慧。如果说,我思故我在是出于人的无奈,那么,我感知故我在就是出于人对世界对自我的自信。
很快,明白了的人再不会说我思故我在,而说:我感知故我在。这就是人类两个存在阶段的显著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