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00年为人智慧的理论基础——损失规避

400年为人智慧的理论基础——损失规避

作者: 小曹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0:45 被阅读0次

    大学时有个同学小明,拥有一项男生的稀有技能——讲价。

    所以我们买衣服、买礼物,都会拉着他一起给讲价。

    有次相中一件上衣,讲了半天价,老板就是不松口,一定要120元才卖。

    小明同学直接掏出100元塞到老板手里,说:就这些了,你要不卖就把钱还给我。

    最终我们花100元买到了衣服。

    现在想想,小明同学其实应用了“损失规避”。

    进化的天性

    早在1759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在《道德情操论》中描述了一个普遍现象:

    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要比由坏变好时所体验到的欢乐多。

    200年后,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用实验证实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损失规避

    损失和获益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客观上的损失比等量获益产生的心理效用更大。

    如果简洁一点总结,就是:失去的痛苦比得到的快乐要深刻

    小明同学把钱塞到老板手里时,老板就面临潜在损失:得到100,或失去100,而且是已经到手的100。最终老板选择规避损失,讲价成功。

    2007年的《科学》杂志上有篇论文《The neural basis of loss aversion in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表明,损失规避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机制。之前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待损失、收益有本质的不同。

    所以,损失规避是人在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是写在基因里的。

    3种效应

    由于损失规避的存在,产生了几种常见的效应,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塞勒教授提出的,这个效应也经过了实验的验证。

    禀赋效应是指,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家里有几台旧的笔记本电脑,最旧的已经买了11年,在我早期的工作中出力不少。现在早已不堪使用,但也没有处理掉,而是堆在杂物室里。

    每个人或许都有穿不着的衣服、用不到的物品,时常有扔掉想法,但也只是想想,从不行动。这大概就是禀赋效应的影响。

    就如《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换做成语,大概是“敝帚自珍”。

    禀赋效应最常见的应用,或许是7天无理由退换。

    7天免费退换,一定程度能消除买家的购物疑虑。那么商家会亏么?大概率不会。

    因为东西一旦到手,由于禀赋效应,人们会对这件东西产生感情,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不会退。

    想想我们在淘宝、京东上的退货,基本都是因为质量问题吧。

    东西一旦到手,再放弃总会很难。

    安于现状

    正如小节标题,这个效应就是让人们安于现状:人们具有强烈的维持现状的倾向,只有当改变带来的获益远远大于损失时,才愿意进行改变。

    因为选择改变往往是未知,而放弃现状则必然是损失了

    我以前都是用高露洁的牙膏,其他的品牌几乎不看。有次赶上舒客做活动,超级划算,于是买盒试试,结果现在一直用舒客。

    这就是安于现状对生活的潜在影响:现在品牌用的挺好的,谁知道的新的怎么样呢?所以还是安于现状吧。

    国外买车有很多选装,比如音响之类,选装自然是要花钱的。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列出所有选装产品:

    1. 让买家把不要的划掉
    2. 让买家把想要的打勾

    结果,第1种方式卖掉了更多选装产品。

    因为这种方式让买家觉得,选装是汽车的一部分,“划掉”意味着“失去”。既然现在已经选上了,就选上吧。

    烧烤店、火锅店或许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方式,改进下菜单。

    语义效应

    同样一件事情,描述成“得”或“失”,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

    发表在2005年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份研究《Predicting the intensity of losses vs. non-gains and non-losses vs. gains in judging fairness and value: A test of the loss aversion explanation》表明:

    在涨价时,不直接提价,而是说“取消原有的折扣”,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提价是一种损失,而取消原有折扣,相当于没有获益。后者负面感受更弱。

    在降价时,不直接打折,而是“返还相同比例现金”,消费者更乐于购买。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打折相当于没有损失,而返现,是获得实在的收益。后者的正面感受更强。

    《别做正常的傻瓜》中有个例子。医生要说服病人做手术,有两种方式:

    1. 做了手术,存活率增加10%。
    2. 不做手术,存活率降低10%。

    一个从80%变成90%,一个从90%变成80%,都是10%,但用第2种方式,病人更愿意接受手术。

    因为,没人愿意失去10%的存活率。

    在淘宝买东西,都喜欢选择“包邮”的,即使包邮的价格,和产品加上邮费的价格相同。

    因为,不包邮,好像是我们额外出了邮费,是种损失。

    不只是语言,使人产生“得”或“失”感受的行为,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以前小区门口有很多卖菜的摊位,有一个摊位生意总是特别好。除了摊主笑容可掬外,他卖菜的方式也和别人不同。

    比如,称完菜一算,4块6。别家可能说,再加点,凑个整。他就说给4块5就行了。

    比如,钱都给了,他也会再给加一点菜,买的芹菜就再多给一根,如果是冬瓜之类不好另加的,会给两根香菜或者小葱。

    再后来他就不摆摊了,租了门面开了超市,也是几家生意里面最好的。

    在他家消费,我们总是感到在赚便宜,在“获得”,自然愿意去他家。

    施恩与施威

    损失规避这种天性,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决策,还会影响为人处世。

    《菜根谭》中有句话: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
    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其中原理也可以用损失规避来解释:

    施恩于人,先浓后淡,人们会感觉有所损失,自然忘其恩惠。

    施威于人,先宽后严,人们会感觉损失增加,自然怨其冷酷。

    古老智慧里面,是现代理论,难怪能流传几百上千年。

    不过,与人相处,何止施恩与施威,更多的是日常接触。

    每次接触,自己、对方可能都会有“损失”或“获得”的感受,关系或许也就因此疏远或亲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00年为人智慧的理论基础——损失规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c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