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诞生于一战之后, 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 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 费兹杰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这个书店二战之中由于受到纳粹的骚扰而关闭。 1951年, 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 像西尔维亚一样,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 书堆间还有床铺, 成了文人聚会, 甚至临时栖居地。乔治·惠特曼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 在50年代, 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 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书店前的空地上朗诵过他们的作品。 后来旧金山“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书店的店主当时也经常泡在Shakespeare & Company。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毕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始人西尔维亚·毕奇于一九五六年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
从到书店门口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找书,没有顾得上拍照、合影,只想找到一本二手书带回去。
在寻书的过程中,不停地质问自己。没有想到只是想找个纪念品,却导致了一场对自己彻头彻尾的批判。
我要二手书,不要新书,要的是感觉。
不要实用的,不要爱情小说,看够了不想看。
这些名著在kindle上就能看,还便宜。
可是我看了吗?
诗歌区域。
诗集?哪里有时间看。
春哥问我喜欢诗集吗,我仔细回想才想起来,我曾经买过海子顾城北岛的诗集,抄过两遍《飞鸟集》,初中高中的摘抄本上也有不少诗歌。
但是诗歌有用吗?小说名著有用吗?
我发现自己已经变得相当功利,只想读心理学,自我管理,或者至少能够顺便提升语言水平的书。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我读它干嘛?
路过科幻小说书架,我喜欢科幻小说,但是科幻小说有什么用?
有一堆书是讲当代政治,我看见川普和习大大,还有马克龙在封皮上,我又不关心政治。
童书。
幼稚可笑,而且一般纸张超好,很贵,完全是浪费纸嘛。
为什么要读书,文学有何用?
当我说有用的时候,我的意思是,能赚钱吗?
当别人问,你的爱好是什么?
不管说多少,我都会说,读书。
但是我真的喜欢读书吗?
或者说,我还喜欢吗?
我突然很恐慌,为功利的自己而羞愧,也许精神一片贫瘠。
最终我挑了一本二手的英文小说,纽约时报畅销书,如果没有这个帽子,我估计也不会买。
春哥买了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送我。我觉得难为情,担心自己不会打开。
我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却天天念叨着没有时间。
巴黎圣母院
当我还陷在自省和叩问中而神情恍惚的时候,就走到了巴黎圣母院。
教堂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讲,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里的建筑、雕塑着实惊人的美丽,尤其是彩绘的窗户,我喃喃自语:太好看了,不知道拍什么。
居然有个汉语区,我们猜这是给中国信徒看的。
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里,有个温暖可爱的小小展览,关于普罗旺斯的生活。
分享个片段:
教堂历史介绍长廊前,年轻父亲问小男孩:从1163到1860,中间经过了多少年?一遍遍耐心引导,启发,教他怎么算。我觉得这一幕很温馨,偷拍背影。
五点钟楼要关门,四点就不让上了。改天再来。
两个衣着朴素的女大学生,进入了LV的店里,连标价都不敢看。转了一圈,赞叹这里的衣服确实好看,轻手轻脚的出来了。
第五天
我们决定休整一下,在宿舍附近散散步。
整理回味了过去几天的体验,时而不由自主地微笑或者大笑,时而心不在焉,时而羞愧恐慌,其实都是好的,年轻人有点紧迫感想要多做些事情是好的,只是不要想得太多,读书太少,做的太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