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终于决定把我的美国小故事搬一个平台。
1998年7月26日。那是我离开成都出发前往美国的日子。出发前我几乎两天没睡觉。除了“兴奋”,可能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了。还有一个词可能就是“解脱”。读初中那会儿,班里都喜欢分个“优生”、“差生”,还有一种就是我这样的“中等生”,整的就跟坐火车似的,我属于“硬卧”--不像站票、硬座那么痛苦,确又没有软卧那么舒服。于是我坚信,去美国就可以舒舒服服了,再没有背诵、考试,再没有排名、家长会。就这样稀里糊涂的,15岁的我,从家乡成都,经北京、上海最终抵达了旧金山,开始了一段八年的美国之旅。如果那时我知道要一口气呆八年,再多国内的考试、背书我也认了,坚决不会去美国的。这一点可能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以后的故事我会慢慢分享我的真实感受。现在一些抗日剧里的台词居然会出现“同志们,艰苦的八年抗战马上就要开始了”、或者“还有三年就结束了”。先且不说是不是先知,光是听着还要熬那么久,大家都该打退堂鼓了。
言归正传。1998年7月28日,飞机载着我的美国梦落地旧金山国际机场。哪个航空公司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落地后面对穿梭的人群、刺眼的加州阳光和耳边叽里呱啦的英文广播,伴着时差和旅途的疲惫,顿时觉得天昏地转。

1998年,QQ还叫QICQ,五、六位数靓号随便申请;1998年,美国还没有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1998年,美金兑换人民币黑市要1:9;1998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各种扯不清楚,也成了我练英语听力听的主要材料;1998年,加州平均汽油价格每加仑99美分;1998年买电话卡从美国打中国一分钟99美分。换句话说,当年每分钟和家里通话相当于烧了3.785升汽油。当我2006年离开美国的时候,20美金打国内已经能包月了。
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哪怕是自动贩卖机,我也要研究半天。我感触最深的是看到卖报纸的报箱。投一两个25美分的硬币,拉开,自己取一份报纸。当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在国内的话投一个币基本上这一箱报纸就没了。还有就是第一次去Costco采购。仓储式的购物模式在我当时看来已经很震撼了,关键是有好多“免费品尝”—从鸡肉派到阿拉斯加蟹肉到各种烤肠,都是切的大块大块的。毫不夸张的讲,每次去了都能吃饱了出来。
1998年,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但是没有时间去“慢慢来”,因为我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倒时差、转身份、找学校以及最重要的,加强英语,以便于跟上学校的进度(或者说让学校能够收我)。1998年,美国还没有开放接收“美高”学生。官方也是2005年才开始有数据的,那时我大学已经毕业了。所以那时要以国际学生身份进一所高中非常困难,大多学校都“没有先例”。命运似乎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真的90%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即使听天由命也得自己先努力。就这样,我一边羡慕着国内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过着没有作业的初升高暑假,一边各种去适应新的美国生活。我能挺多久?
这里先要声明一下,我写的小故事中将不会涉及一些隐私的东西,也不设问答环节,所以有些断层脱节的大家就凑合看吧。

下节预告:问题学校的问题学生:开学后第一个课间交的第一个“朋友”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嘿,我这儿有大麻,你想不想来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