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些名校在录取学生时,看重的是领导力。
10年前我初到美国,在美国伯克利读硕士。班上有位加州美女Erin,发言时总是目光炯炯,掷地有声,即使你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都能感受到她主动迎上来的眼神交流。Erin做小组作业格外卖力,头脑风暴总能启发其他同学。要知道小组作业的成绩都是统一计算,老师评分只看小组最终表现,无论个人贡献大小,组里的每个人都会得到统一分数。我跟Erin分到同一组,亲眼看到她怎样工作,这样一个女同学,让我再离校后也常常想起。
几年之后,Erin当选了2012年加州评选出的“30位30岁行业领袖”,受到奥巴马总统和米歇尔的邀请参加白宫总统家宴。发去祝贺之余,我对她受到如此盛赞毫无意外,Erin浑然天成的领袖气质早在她伯克利读书时就已呈现。
系里一位资深教授曾经谈起伯克利大学历任优等生的共同品质,那就是“在各个方面表现出领导力”。我之前误以为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定是被上帝吻过额头,拥有令人艳羡的天赋集成,比如家庭、教育、财产、颜值、体魄、令人难以忘怀的气质,然而这并不是教授眼中真正优等生的标准,也不是伯克利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名校择优录取,是无可厚非的呀。可事实偏不这么简单。
我在跟好几位资深学者交流之后,发现大家有个共同的信念,就是看重申请者的领导力,而不仅仅是可以度量的优秀,因为在他们看来拥有美貌、智商、口才、财富、气质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领导力意味着Ta愿意用这些天赋去达成某项改善世界的目标,而不单纯是用来改善个人生活条件的途径。
看一个时代如何录用选拔人才,大致就了解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大多情况下,无论是职位录用、晋升,还是交友、择偶,我们的社会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择优录取”,青睐那些在财富、基因、天赋方面的幸运者,以及家庭支持、教育背景最充实厚重的人。按照这样的选拔标准,官/富二代和天赋异禀之人自然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从短期效应看这并没错,但只顾择优却不问被录用者的志向和心意,很可能造成社会不公。拥有先天优势的人被层层选拔,形成越来越稳固的精英集团;与此同时,社会中下的人难以超越父辈,长期受困,牢牢锁死在底层社会。
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都无法摆脱这一陷阱,原因在于公权力的已经稳定壮大,不再能容纳其他团体来分享权力带来的利益,而社会生产又不足以养活不断增加的贵族集团。而朝代更替的秘方就在于新朝得以靠建立新的政治共同体吸收更多社会力量、推翻僵化桎梏的旧王朝。所以说,政权核心是否开放决定朝代兴衰。
美国的国家缔造者,从建国时就设计出一套分权制度,让政府的核心团体足够开放,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面对新问题推出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社会力可以不断与公权力对话,基层的问题向上传达。
从名校选拔学生的方式我们已经看出美国在教育下一代社会精英上的谋略,不是一味的择优,而是强调差异化。具体做法包括为外国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为非裔社群开辟出体育和娱乐两条上升通道等等,如此一来,就各个种族、多样文化的孩子有机会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彼此交流学习。
哈佛女校长女校长德鲁 · 福斯特认为,上哈佛不应该是白人孩子的特权。只有亲眼见过不同的人生,才可能理解世界、领导国家。孩子们的未来,必定是和各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世界是他们的必修课。
生活在这种思维统辖的社会里,我们判断一个人是谁,标准不再是Ta 有多好看或银行存款数额,当然更不需要问Ta 父母是谁。相反,我们判断一个人是看Ta表达的东西,或者Ta改变世界的方式。而这就是领导力的真正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