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得了”,这是这四年来做事情时经常会在耳边萦绕的一句话。
那个学期,和身边的小伙伴突然了解了期末考高分秘籍:上好最后两节课勾好重点+考前背好,要是老师勾的重点全,一不小心保准还能拿个好点的分数。有了这条秘籍,我们平常上课开始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了,有的在外面找了个兼职,有的下载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剧来消遣上课的时间,有的忙着考证。反正除了男神女神老师上的课,大家基本就插科打诨。
一个学期下来,大家能把自己的事做了,期末考还不用担心,这条秘籍真的很实用。可是呢,这条秘籍能帮大家到最后吗?
大三下学期该是决定毕业后干什么的时候了,迷茫也就来了,考研的专业知识基本不够,那到底考什么方向呢?工作的技能基本也没有,凭借什么找工作呢?
这些迷茫都源于当初那条秘籍,它在大家心中种下了一个“差不多”果,这个果子挺好的,能解大家的燃眉之急,起码不用补考重修耽误下学期的事呀。但是却不能让大家真正的做好一件事,获得一个真正可以拿出来证明自己的果实。
我也有这个“差不多”果子,期末考用过,做作品用过,用的很爽,还意外拿过几次高分。但用过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是我,能力还是能力,与我无关。
甚至后来,自己因此养成了用差不多来干掉一些事情的习惯。看一本书,为了速度,差不多懂就得了,做一件事,为了早日过关,做了能到60分得了……
60分万岁,已经成了我的常态,但今天,一部叫《影》的电影似乎告诉我该和“差不多”说拜拜,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拍的,里面很多镜头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美。看完后非常喜欢,喜欢之余就去看了幕后。那是一个和《影》的播放时间一样长的记录幕后的片子。

里面每一个人都很认真,首先是导演张艺谋,他是严肃的,对每一个镜头都很苛刻,但我却不讨厌那种苛刻,反而很喜欢。其次是里面的工作人员,那个剧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让人佩服,比如道具师早已习惯了连夜加工赶临时道具;武术师傅早已习惯因为某个武打片受伤;连剧组的厨师做饭都要道道把关。
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很用心,影片里有三个地方令我印象很深,也使我震撼。
一个人工下雨的工作人员他说:“我只是一个下雨的,但我不能只是一个劲的喷,我还得考虑每个镜头,考虑它们的雨量是否均匀真实。”这都跨界了呀。
一个武术工作人员说:“我们本来就是武打戏,受伤是家常便饭,不是什么大事”和这句话呼应的镜头里一幕幕群演因为武打镜头到去包扎受伤的伤口,然后继续。
演员邓超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为了逼真,他演完第一个角色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减肥减得皮包骨头。除了戏外,在镜头面前,他也是时时追求最好,喊再来一遍的不是导演,而是他自己,因为他就是要追求最好,就是要达到他心中的满意点才肯罢休。
无论是导演还是工作人员的认真、细致和踏实,我看着愧疚,曾经我也想有一个作品,像那部电影一样有味道,或是一个项目,或是一个程序,但都没有,就是因为我用了“差不多”来糊弄。
但光愧疚是没用的,还得知道为什么人家可以那么精致的做事,自己却只有“差不多”呢?
想想每次用“差不多”,除了那个养成的习惯以外,其实还有逃避,逃避事情繁琐带来的麻烦,逃避时间紧迫带来的焦虑,逃避认真后还是很糟的结果。那如何才能不去逃避呢?
我想这部片子给了我答案,那就是心静,专注,有追求,然后踏实认真的去配得上自己的追求。
张艺谋导演喜欢拍戏,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一种追求,所以他会专注的盯住每一个镜头,认真的审视每一个细节。于常人,恐怕自拍修图都会因为怕麻烦没有扣到每一个细节,但这位导演却能如此,因为热爱,他不会逃避麻烦,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专注的做好,做精这件事。
所以,其实想要和“差不多”说拜拜,就要先想想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然后热爱它,再踏实认真的去做好每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