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一个先天智商低下的婴儿,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6个国家的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便获取博士学位,16岁被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这不是伤仲永的故事,因为小卡尔经住了考验。这也不是中国少年大学里的传奇,因为少年大学里娃娃们超强大脑的高丘填不平生活能力的沟壑。这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是你我无法复制的模板。除非,我们都努力成为卡尔·威特那样的教育者~
小白推崇《卡尔·威特的教育》 这本书,即便她又特意强调了一下她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环境决定论。我扫了一眼书皮儿,如果不是二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在说起早期教育的时候还拿卡尔·威特说事儿,光看封面上那句“一本告诉你如何把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奇书”我肯定不会看,太——玄幻了。
三百多页的书翻完,还是有收获的。也终于知道为什么二百多年来凡是涉及早期教育的内容都逃不过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因为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做到极致了。
你相信一个平庸的人能教育出天才吗?尤其像小卡尔这样的天才?!
我记得书看到一半时,跟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交流,他问我:“孩子的问题大多在家长,怎么才能教育家长?”我直接了当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不信任你的家长,你说的他不听。信任你的家长,你说的他做不到。”他问我怎么办,我说“那就把你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理想的家长好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指望别人。所以,卡尔·威特的书是写给家长的,他告诉我们:想你的孩子优异吗?你都不努力,凭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讲儿子画画的故事。小卡尔在村外的河边画了一幅美景,老卡尔发现儿子无论是形象处理还是立意构思,亦或景物搭配都已经很美了,但是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夸奖儿子就算完事,而是指出儿子并没有画出河水的神秘和变化莫测。儿子又去仔细观察,把阳光下的水和阴影下的水不同色调准确的区分出来。 在爸爸的指导和鼓励下,小卡尔最终真的用画笔再现了那美丽的景色,河水的神秘莫测。(上片段看看原文)
出不来那么多的卡尔,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卡尔·威特~孩子的努力固然值得赞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父亲在绘画及审美上的造诣水准一定是孩子的方向标。在这本书里,我们随处可见老卡尔用他在各个领域的博学引领着小卡尔成长。有时候他也会坦言自己遇到了困难,如果是知识上的,他跟小卡尔一起钻研。如果是教育上的,他就去请教那些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
进步和成长,应该分布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为人父母的时候。
出不来那么多的卡尔,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卡尔·威特~老卡尔把对小卡尔的教育当成一项工程来做,这项工程的地基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和品德。生活中我们见了很多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大家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优渥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至于心理健康不健康,品质和性格、习惯是不是好都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不出大问题都先置之不理,所以厌学的有之,抑郁的有之,跳楼的有之……
老卡尔教育的成功,前提是他懂孩子,再往大了说是~懂人。
他说“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很可能只是会读书的书呆子,弱不经风,做不了任何有用的事。有的人具有强壮的体魄,但没有知识和品德做后盾,这强壮就显得空虚和无力。这种人或粗暴,或木讷,只能靠力气过生活,对社会做有限的贡献。还有些没有受到教育,他们无知,愚昧,甚至变得凶狠,残暴,不仅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还会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些话他写在1818年,我们看~教育的规律从来没有改变。
出不来那么多的卡尔,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卡尔·威特~关注小卡尔成功的看客们大多看那遍布的鲜花和掌声,看那闪耀的光环和璀璨的成绩。我是直到看那九岁的孩子进了大学,十六获得了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十八岁之后才从事专业领域的发展才安心的。他没有沉溺在世俗的漩涡里,世人的赞美和宠溺没有害了他。他的父亲对他意志品质的培养功不可没。
老卡尔说,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非常欣赏来登在一首诗中的那句话:没有比品尝真理的滋味更为幸福的了,享受到真理的幸福是永生难忘的。
教育上的真理就是培养做人和做学者都完美的人格,教育者首先当如是。
出不来那么多的卡尔,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卡尔·威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