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豆瓣上加入了一个小组,叫做“上班这件事”。小组里面经常有人会发和上班相关的帖子,其中不乏关于拿到多个offer,请友邻帮忙一起选一选的事情。
有一次我又看到了这种帖子,是一位在广东的网友,不记得是应届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了,总之是收到了2个offer。她把这两个offer的基本情况做了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税前薪资、通勤时间、企业性质、岗位差异、五险一金、其他福利待遇、企业规模、行业前景判断等。列了一张非常清晰的表格,可见这位网友是经过一番理性思考的。只不过,已经清晰到这种程度,依旧无法做出决策,甚至需要发到网上请陌生人帮忙提供点建议的程度。
我看了一下评论,有些网友的回复,一看就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告诉她只需考虑当前最在意的选项就可以了。如果当前在乎收入,那就选择收入高一些的这个offer;如果不想上下班路上时间过长,那就选择距离近一些的。
这个做法是对的。只不过,对于初入职场、或者独立决策经验尚浅的人来说,依然无法选出,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决策因子。
著名职业生涯学者哈瑞恩(Harren)的研究,大部分人的职业决定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理性型
这种类型崇尚逻辑分析,往往在系统收集到足够多的关于自我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权衡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按部就班地做出最佳的决定。
(2)直觉型
这种类型是以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的感受或者情绪反应,直接做出决定。这种风格的人作决定全凭感觉,比较冲动,很少能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但他们能为自己作出的抉择负责。
(3)依赖型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是等待或者依赖他人为自己收集信息作出决定,比较被动和顺从,做选择时十分注重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他们以社会赞许、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作为做决定的标准。
尽管哈瑞恩把职业决定方式分成了三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碰到多个职业选择机会的时候,仍然会面临纠结的局面。只不过不同类型的人,打破这个纠结局面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如果所有的职业决策都需要自己来做,那么应该如何跨出这个“纠结”的困境?
很多人都会做优劣势分析,甚至再复杂一些,做一个swot分析。但是做完了以后,各种分析现状都摆在眼前,依然无法行进到下一步,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这些优劣势分析,并没有直接导出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分析了大半天,这个决策依然需要交给自己——可是自己已经陷入了决策困境了,面对眼前越来越多的信息,可能反而会更加糊涂。
这种时候,有两种解决办法,只需要在这个优劣势分析之后,再多走一步,做决策就会容易很多。
第一种:为这些优劣势因素进行删减、排序。
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毕淑敏老师写的文章,叫做《我的五样》。老师让班级里的学生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五样东西。毕老师写下的五样东西是: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老师在大家写完之后,说只可以保留四样,必须要删掉一样。于是毕老师在权衡之后,在鲜花旁边打了个X。就这样,一步步地,逐渐老师要求只留下三样、两样和一样东西,毕老师依次把水、空气和阳光,删掉了,只留下了“笔”。
她最后写道:“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枝笔啊。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掌心,犹如我的另一颗心脏,推动我的一腔热血四肢百骸。”
这个过程,和我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认为很像。无论是手中有多个offer,还是offer与考验的选择,还是说工作与全职太太之间的选择,都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来做最终的决策。思考一下我们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甚至是在生命生涯中——因为很多女性面临放弃事业带孩子的这个选择,最看重的东西,把它们写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重视的东西如此之多,那就要一步步问自己,把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划掉。最终只剩下3项(3是概数,视实际情况而定)。然后为这三项重要因素进行排序。排序之后,再依照这三项因素,去比对眼前的选择。满足第一个因素的,是哪个选择;如果两个都满足,那看第二个因素谁能满足……如此依次下去,最终就可以得到答案。
图片来自Pixabay第二种:为这些因素进行权重分配、打分。
职业生涯咨询中,有一个工具,叫做“决策平衡单”,这是个非常好的工具。如果说参考上面第一种方式,觉得所有的因素都没办法舍弃的话,那做这个平衡单,就会非常有帮助。
第一步: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
第二步:在白纸上面,横向列出三个字段内容,分别是:重视的因素、选择A、选择B。
第三步:在重视的因素这一列上,依次向下列出你比较在意的点,比如:未来的收入水平、晋升空间、技能学习、工作压力、家庭平衡、专业对口、工作时长,通勤时间……
第四步:在“重视的因素”每一个因素旁边,都写上权重分值。分值是1-5分。比如未来的收入水平,你打5分,表示你很看重这个因素;技能学习,打3分,表示重视程度尚可;工作时长,打1分,表示没有特别在乎996还是995。直至全部打完。
第五步:分别就A和B两个选择,在这些重视的点上面,进行分值评估(按照你的直觉填写满意程度的分值),评估分值是-10到+10分,也就是跨度为20分。比如未来的收入水平,A选项是+2分,B选项是+8分。家庭平衡,A选项是-3分,B选项是+7分。依次把两个选项全部都评估完。
第六步:算分。两个职位对应的每一个因素算一下加权分。比如A选项未来收入水平,是5*2=10分,B选项未来收入水平,是5*8=40分。这样每一个因素在不同选项里都有对应的分值了,有些是正数,有些是负数。
第七步:求和。把A选项所有因素的分数全部加起来,B也全部加起来。最后得到两个总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分数高的这个选项,因为这是基于理性分析所得。
图片来自Pixabay抛硬币决策的魅力
抛硬币从直观上来看是很不理性的一种决策方式,好像把自己的选择权交给“命运”了。可实际上并不是。
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硬币抛上空的那一霎那,我们心中会有对出现某一种结果的期待。只消仔细体会一下内心的情绪感受,就不难发现。所以抛硬币是帮助我们观察到内心真正想要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的去看硬币展示出来是正面还是反面,就贸然按照“命运”的指示去做了。
这种体会内心的情绪感受,同样也出现在上述两种理性分析的过程中里。比如说决策平衡单,2个选项最后分数一高一低,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高分的那一项,因为那明显更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但现实中不乏有一些个别情况,在看到某一选项分数很低的时候,失望之感油然而生——这说明其实心里是希望这个选项拿到高分的,自己的内心已经在偏袒这个选项了,无论展现出来的结果是什么。那既然如此,就不妨选择这个“低分”的选项,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我们做选择,最终要的结果,就是不让自己后悔。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够听到内心的声音,都是OK的。
关注公众号:本周休息,回复“决策平衡单”,获取模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