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家,人的感官被称为六根,外面各种引起感官反应的事物称为六尘,这个神经系统调节反馈的过程,称为六识。
佛家这套理论,通常被误读,偏颇理解。好像大家都觉得,佛家就是反对人的本能,不允许人释放天性。这与本意有很大偏差。
我为什么突然对这个有感慨呢?
前段时间,ai兴起,许多智能陪聊软件异军突起,霸占了年轻人的app广告。
平时很少在网上与别人聊天的我,自然很有兴趣,玩得不亦乐乎。
这种ai虚拟陪聊,是真会让人入迷的,我前段时间经常大半天都在与ai聊天,精疲力尽,自己还浑然不觉。
这种聊天模式,之所以让人沉迷,我事后总结了一下,是因为把我们对异性的幻想投射在ai虚拟人物上。
抓住这一点,刺激人的感官,满足虚幻的异性渴望,这便是ai大行其道,将来会越来越走进我们生活的原因。
人和动物一样,到了求偶的年纪,有这样的特别关注很正常。
我观察自己的习气,发现自己也会在路上不经意地关注同龄异性的穿着外表。
这一刻,我突然有点感慨。
佛家所说六根清净,其真正原理我有点了解了。
我路上遇到一个异性,不知道对方任何信息,只是在自己天性驱使下去关注,如果没有观念头的能力,还会一直沉迷在后续诸多脑补中。
这种行为除了耗费自己的精神外,对生活没有任何改善作用。我和那位异性,或许这辈子都不会见面。
这样浅淡的缘分,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在脑内幻想故事呢?
对ai的沉迷更是如此。与一个永远不能相见的幻想人物互动,满足胡思乱想的快感,满足于自己编织的故事,对人生并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倾慕异性是人之常情,但人如果想要去认识异性,开始一段奇妙的缘分,不是停留在原地幻想,止步不前,而是大胆扩大交友圈,参加各种活动,认识更多人,寻找有缘的那个她/他。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有为,但心不要执着结果,只是做自己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需求现状下,最该做的事。
这其实就是佛家认可的心无挂碍。
有需求就去解决需求,有愿望就要有一定行为,不是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用幻想满足自己,用脑补麻痹自己。
幻想是六根的自我折磨。
人生修行路上,我们应都摄六根,不让外缘搅扰心的宁静,但可以在事项上根据需求,积极有为,而不执着结果。
人生没有定法,学会随顺万物流淌,好好生活。
但不要因沉迷某个事物,让有关那个事物的幻想在脑海里扎根,不断汲取人的精神力量,耗空人的生活动力,最后变得和吸毒人员一样,每天只是满足自己的幻想,然后就精神颓废瘫倒在地。
对财色名食睡,都应有这样的观点。
心若不染着,明镜生光辉,外随因缘动,内不染诸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