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学艺术探究
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作者: 行吟斯基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23:59 被阅读2369次

    上海师大  詹  丹 谈    霍军按语

    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全国二卷林徽因散文《窗外》

    窗的基本功能:交通,隔绝。具体——无形。是交流又是隔离。

    标准答案过于机械。

    上海春考,选《林和靖诗集序》。先用比喻,写林之诗风:“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人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三层,由远及近。文亦三层递进。比喻乃全文结构。

    然标准答案失之笼统。

    当要考虑形式意义:从喻体形式走向内容。而非直接跳跃至表述效果。

    今日多数教师以高考答案为教学指导,故言以上例开篇。

    (霍按:今日不言高考,许多人不知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季羡林《幽径悲剧》

    教师未读懂就上课。

    季先生乃言性格悲剧思考:古藤被毁之悲,并非他的最终指向。老师引手学生赏析重点词语,也有偏差。好几朵花,干嘛说"万绿丛中一点红”?何言“几点”?看不见人家说“颇有”。季先生是言悲后之喜。有的老师认死理,以为写的是喜悦,反正感觉好。

    茨威格《世上最美的坟墓》

    有个老师留课后作业:据文意,为托尔斯泰写篇墓志铭。

    他忘记了,此文正在说的就是托翁特别不让人留下墓志铭。他的谦逊,低至泥里。

    有人完全领会错,误导学生。

    (霍按:作业耍了花样,而不是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托翁坟墓美在质朴无文。茨威格尽力写出这特点。补一墓铭,举动本身就是不解文意)

    林庚《说木叶》。

    关键在一“木”。

    洞庭波,对应“落木叶”。

    解读还可思考。

    散文解读的几个解读。

    形散与神不散,在何种意义上使用?

    老舍《想北平》:城墙,水滩,蝌蚪,等,零碎统一于人。

    我当初中老师,有个母亲来告她女儿的状:哎呀,这孩子近来言语反复,不连贯,有问题。她不知道:女儿恋爱了,故所言尽是碎片化。母亲只见女儿外在语言碎散,不知女儿这些反常的不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只是一句话——我爱你!

    形散不过是一种外在的流溢。

    (霍按:体会妙!散文形散,正是传达主旨的必然精密的组织形式。我们为教而解读散文,也该看出那作者“拉扯”来的零碎之文心——他到底爱上了哪个)

    《荷塘月色》“颇不宁静”,不用交代为啥,一下子拉入情感漩涡,是不合逻辑的。但有其内在逻辑可解。从社会家庭进入自然,又进入历史六朝。从现实进入超现实。

    从建构进入解构:是从热闹进入冷静。想釆莲,又说无福消受。

    (霍按:看出这个内在逻辑,散碎的材料就变成了一整副龙骨,全须全尾。这时候,可从任何一处下手,可从学生任一困惑处、短路处、跑调处进入,让他看清大骨架,知道这片鳞是啥成色,知道它美在哪儿)

    《记念刘和珍君》

    开头句极好。而你问学生,他只记“真的猛士……”一段,因为老师让背。

    我让学生一口气读完开头这个跨三行的长句,无人读完。这个长句正体现鲁迅之压抑。

    “独在礼堂外徘徊”,他在喘息。

    “中华民国”,“国立师大”,国,指明一种价值判断。不动声色。

    (霍按:这个长句,也是我每教必究之句。我抓的是时间的双重表述,含义丰富。詹先生高明,他是让学生一口气读,让他们体验那上气不接下气的悲痛气息。这就是课堂语文教法——在诵读中体验到作家匠心。此所谓一读解千“愁”啊——语言的内容就是它的外在形式。或者说这个外在形式就是对那独特内容的发现。没有这个发现就没有这个内容。这个外在的语言形式框住了那游移不定的内容。抛开了这个外在的形式,语文课等于零。你也许让学生从语言里边儿读到了一些信息:作者讲了个啥啥啥。但你其实根本没有注意到作者是怎么抓住这个啥啥啥的。轮到你自己写的时候,你连一个啥也抓不住。因为你没有抓手。语文课就是要看见那抓手,这才看见了滋味。语言的滋味)

    通过语言才能抓住内容。这是语文关键。

    (霍按:对——感受,体验了语言,内容才自在显现!)

    作者与读者

    依然看《记念刘和珍君》。

    我教,让学生先梳理鲁迅拟想的读者——刘和珍在天之灵,她的同学,无耻文人,小市民,军阀。再问:你怎么写?

    学生言:我写不了了——同学高兴了,军阀生气。刘和珍高兴了,闲人就生气。我左右不是,我没法说。我说不出来……

    我言:这不就懂鲁迅了——说,又说不出来。不说,又不能遏止。

    鲁迅有清醒的读者意识。他有笔名“有衡先生”,与自己对话——《答有衡先生》。他知道写给谁。

    (霍按:回到作者处境去启迪学生,好——元认知教学。学生因明白写作动机而悟文章之妙。也许,作者中心,只论事的方法,只有在这种时候才具有教学价值。不是因为了解了作者而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是明白了作者的处境才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写,从而领悟方法之妙)

    修辞

    《读伊索喻言》

    钱钟书在文首先自嘲——这很狡猾啊,因为他下文要讥讽所有人。所以批判他人,正是批判他自己——人类有通病。可能,钱先生受过斯宾诺沙的影响:人会妒嫉同辈,不会妒嫉一株松。我妒嫉同行得文学奖,不会妒其数学成就。钱先生为了痛快地讥讽他人,就先是讥讽自己,留出了足够批判空间。够狡猾。

    (霍按:这个写法,我已学会,也教了前两届学生。屈媛写朱熹《读书三则》《论语十则》随笔,尽是剖析自身的日常鄙陋处。真好。她亦由此开悟很多。我今日的自嘲,正在趋向当真阶段——只要是他人的毛病,都是我之毛病。何必批他人?刺中我的病灶,其实更占便宜!故我今日见他人之鄙陋,只一笑,不生气——我也会丑怪至此啊。呵呵)

    《伶官传序》,非简洁议论文也。都误读了。那不是议论文。

    文化与传统

    《论雷峰塔的倒掉》。

    奇文。重民间智慧。法海出不来,喜剧——活该。这是民众感情也。贴地气。

    《师说》。

    “句读之不知”,原以为这一层太武断,自说自话。

    后来明白:他凡人针对当时语境而言——弥漫句读之学,故韩愈要批汉学之陋——重小学,轻忽理的追问。

    读诗。《红楼梦》中诗一般,但依然动人——因为在语境中,情感在那儿。

    《项脊轩志》。问题设置小儿科:为何多可喜,亦多可悲?仅有信息梳理。低浅。

    我从空间入手:屋子坏,自修; 下来,大家族物理空间毁坏,礼仪丧失。归有光强调情感修补——几代的情感修补,依赖几代女人。明以后张扬个人情感。晚明思潮至《红楼梦》,皆从理学回归情感。

    (霍按:我教这课文,总想起《英俊少年》之插曲《小小少年》:一年一年时间飞跑,他的烦恼增加了。又想福斯特歌《老黑奴》:快乐时光,都已悄悄消失,亲爱的人,都已离开家园……”项脊轩,乃归有光情感纪念馆,又是其心头一疤。”

    《荷塘月色》

    有教授解为情色寻找——厌倦于现有夫妻生活,故去看莲花。按文化意象,亦有理。

    (电脑死机。詹丹教授乱点,不灵。用苏白说:他不睬我哦!众人笑。然后去方便)

    概念与逻辑

    《赤壁赋》

    无限的诱惑与追求。

    仙道境界低于佛的超越。

    如何理解人的两面性?小我有限,大我永恒。东坡是“我”,肉体的; 也是“我们”,精神的。最终他不落实在灵魂,而是回归眼前。无限时间中,人是短暂的,但在有限中回归了无限。共有三个转换。周邦彦说:斜阳懒懒春无极。

    出来玩,干嘛哲学?最终还是回到日常生活,都快乐。

    东坡在海南悟到人无不在囹圄中。他永远快乐。

    苏辙写《黄州快哉亭记》,把外部快乐移入内心。

    有些老师说你讲这些不合中学学情。我反驳:你试过吗?

    语文老师没地位是教得太浅薄。

    一次公开课上学生做数学题,且曰:我照样回答问题!

    我主张往深处教。

    无障碍,不是考试。也不促进学习。

    (霍按:重点也许是,如何让学生体悟到深刻丰富,而不是灌输堆叠深刻。中学,用讲座深刻丰富,还是从语言细节体验深广丰美?要思考)

    说教学。

    要回到具体。

    文学之特点在具体。

    钱梦龙教《论雷峰塔的倒掉》。引导学生从一句话概括至一词“终究”。信息从双向变成单向。概括一次干巴一次。

    回到具体就是回到感觉,文学感觉。

    (霍按:对,对,对!)

    鲁迅写法海及雷峰塔。杂文就用形象谈论。

    我读《新概念》。学生问门卫:大使上哪儿去了?答曰:被赶走了。学生问为何都一个回答?门卫曰:我每说一次,快乐一次。此即具体的力量。

    (霍按:可见先不忙分析,而是让学生感觉体验语言形式。让学生自己读出语句形式和味道。体验到了才分析得出来。重复,排比,反问,倒装,短句,标点符号,各有各的意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这种语言艺术。要把特定形式的语言艺术的意味读出来,语文教学就完成了他的任务)

    回到语言

    《合欢树》

    “我心里一阵抖”。为何不言“颤抖”?

    下文,“我”客套时多用双音节,回到自我状态,则多用单音节。

    (霍军按:对。关键的语言体验,单音节词,双音节词,都是传情达意的手段形式)

    回到语境。

    (没时间了。可惜!)

    推荐书:

    伊格尔顿《如何阅读文学》

    钱理群《经典重读》

    (霍按:你说这些理论,有些老师又要掉头逃跑了。哈哈)

    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詹丹先生谈文本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xi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