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面有一集的辩题是——与人工智能相爱算不算爱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什么是人工智能?不就是我们人类往里面扔进去一些代码,组合成一些可以运行的程序。可能以后这些程序还可以不断的进化,产生新的程序,经过若干代的迭代后,效率可能远超人类,产生了智能化的程序。想想我们人的成长不也是这个过程么,难道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独自产生各种思考?难道不是从小到大在父母,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向你传输知识,传授他们的价值观,一步步的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了解,长大后,你走入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接受更广阔的世界,才有了自己的思考,对这个世界有了重新的理解,才会质疑之前的观点,产生独立思考?在这个角度,这和人工智能中,往电脑里面编写代码有何差别,我们人的思想也是由“代码”构成的,这些代码来自于他人,环境等。
当时不禁拍案叫绝,同时也感到了焦虑,这个类比提醒了我,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对日常所接收到的知识是否是全盘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思考的?我对信息来源,信息本体的选择是否不加筛选?既然外界观点在最初构成了我的知识体库,在后来我见识了更多,隐隐然觉得他人的观点或许是不对的,这个他人包括父母,身边的人,那么我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观点又是否正确呢,是否错误的连我都不知情,我是否应该来场思想的大清洗?这些观点构成了我的日常思考,指导着我的行动,我又如何能不重视?
在信息获取这方面,笑来老师在最近的阅读经验分享上面已经有了很好的阐述了,我也做了我自己的选择。我把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做了一个大的筛选,基本留下几个平时经常看的;原因是我经常觉得自己刷了好久的微信文章,貌似阅读量挺大的,但过后又觉得慌张和焦虑,好像也没学到什么,公众号文章用来kill time倒是可以,更多的是消遣的功能,且容易产生信息焦虑。那我阅读什么呢?信息爆炸,但是知识并没有爆炸,追本溯源,当然要去知识的源头寻找。老师推荐的是论文的阅读,我不大适应,于是做了个过渡,在非虚构类书籍和学术论文之间来个平衡,选书也尽可能选择能够刷新我认知,刷新我三观的书籍;
尽量不看畅销书,畅销书只是证明自己学到的没有错
认知革命已经悄然进行着,不断去源头看看那群人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认知和我们有何不同,在时间的源头(地点)和知识的源头(人)寻找。可能会觉得这些人怎么都说着我不懂或者我不大同意的知识和观点,但这不就是进步的表现么,如果说的是你同意的观点,你还听他干嘛,你只是在证明自己;如果说的是你知道的知识,你学他干么,这只是无效的学习。
另一个方面,平时我对饮食并没有特别的讲究,有什么好吃的即使不那么健康我也来者不拒,过后也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健康的?但是,如果说知识是对大脑的喂养,那么我们所吃进去的时候就是对我们身体的喂养,什么样的食物决定了什么样的健康,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锻炼)。我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它对我的精力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想到吃进去的垃圾食物对我的大脑的思考能力的损害,对我精力提供的能量很有限甚至是破坏的时候,我就泛起一阵恶心。先远离垃圾食物,我对营养学没研究,道听途说而来的营养知识也不足以在我脑中构建完整的体系指导我的行动,这方面先补补。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了100多种心智模式栅格,大多数是我没接触过,或者只是浅薄的听过的知识,你要问起我来我还真答不上。这些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认知升级的对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