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戏子,身份低微卑贱,女儿家不可轻易学戏,堂堂男儿身却常要在台前扮女娇娥,清末民初的戏班,梨花开,春如雨;梨花落,春入泥。《粉墨春秋》是在清秋励志的梨园戏班,一群好戏的兄弟,讲述的是勇气、爱情和努力的故事,在舞蹈中跳着戏子的多情,在戏曲中演绎着戏子的执着,舞蹈和戏曲共同的美学信仰和审美追求,以及向往至善的人格,使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绎着戏曲的韵味和爱情的美好,还有生活赐予善良人的美事。
《粉墨春秋》,看其名就有扑面而来韵味和美感,确实如此,戏曲那种带入性的美感从开场就进入了其境,水袖、发带、跷鞋,动作编排虽是有着戏曲的特点,但是个人觉得有所欠缺,戏曲最精髓的圆场至始至终没有看到,揪着心憋着劲想要看着花旦们绕着水袖走着圆场,在舞台上走出行云流水的韵味,但直到最后也没有看到,也许是编导只是单纯的以戏曲作为故事背景,重要的是展现舞蹈美,所以没有太在意,可以理解。
其次,也是关于动作,在情绪太过饱满的片段,编导似乎想要将内心的激动全部倾斜,所以导致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所混淆。比如燕儿出嫁那段,她为了反抗婚姻,向父亲诉说她的不甘不愿,与年迈体弱的父亲有着很多托举动作,那么脆弱的老班主,经得住么;还有燕儿最后一幕,黑豆职场失意,得知燕儿怀孕后,开心的举着着燕儿,接连不断几个托举也让我理解不了作为一个怀孕女人,经得住这样的喜悦么。但是艺术终归是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对于故事的发展是要有修饰动作,但是如果更合乎常理,便是最好的。
在这来说,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在这个快餐式出现的年代,罕见的,在最后一段,编导将主角黑豆化为舞台的背景,将他回忆过去的片段化为流动的主角,我在第三视角如看电影般,看着黑豆眼前回放的人生。他又无奈又揪心的内心情感,触动着我,感动至极。除此之外,台前幕后的双人舞,也是颇具感染力,两个场景,两对人,性格展露无遗,台前是燕儿和黑豆,燕儿的俏皮,黑豆的老实,两小无猜的爱情,光明正大;台后是二师兄和三姨太,情愫涌动,可女子已为人妻,在台后右昏暗的戏桌,诉说暗恋。
最后,这个舞剧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从头到尾的情绪性,一本书如果感动你,你一定是真的感受到了其中的苦于乐;一部电影感动你,你一定是对某个情节触动内心;舞剧也一样,我看到了黑豆的情绪,最开始的努力,对戏曲的执着,师兄害后的悲痛,还有黑豆最后怀念过去的场景,风雨飘零的年代,师傅师兄都以离开,自己薄弱的功夫难以支撑戏班的继续,他难过,辜负了师傅对他的栽培;他悲伤,愧对于师兄日日陪伴他练习,直到最后,他受了猴子的启发,一举成为美猴王,那种水到渠成的成功感,让人没办法不为之骄傲,他缓缓走向台上,眼含热泪的端坐,意象中师傅师兄都“出来”帮他穿戴,像是冥冥中,送他登上美猴王的道路,他是骄傲的。
虽有少许动作瑕疵,但《粉墨春秋》是成功的,舞出的故事有头有尾,有悲有喜,看到了无情又多情的戏子,无情对自己,刻苦训练;多情也对自己,师兄情谊。看到男儿郎为生存和喜爱扮演柔媚多情的花旦青衣;看到他在凳子上穿着小鞋不肯服输不断练习的执着;看到台前的风光,也看到台后的辛苦。十年磨一剑,实属不易。舞剧用强烈的情感感染着我,用鲜明的人物性格讲述着中国意义的故事,就如俄罗斯编导家洛普霍夫说过: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主题,无论放在任何一个故事里容纳不了,只有用舞蹈才能最直接的表达。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较平常来说较为夸张的动作,一点点侵蚀着你的内心,用肢体无声的力量,触动你,影响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