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正旺;添一瓢,沂河水,情谊深长。……”
这是20世纪七十年代国内上演的一出芭蕾舞剧《沂蒙颂》中的一首插曲。是中芭老一辈艺术家根据沂蒙地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用乳汁救助伤员的故事编创的 。之后,拍摄成电影,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一部民族芭蕾舞剧。而今,中央芭蕾舞团重新创作这部作品,作庆祝建军90周年“沂蒙情”芭蕾精品晚会。
作品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顽强作战,英勇负伤;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求人民解放,重返前方。舞剧中有很多沂蒙地区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典型动作,例如女子群舞中的“丁字碾步”可以说是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再有是男子群舞中的“劈谷子”则是山东谷子秧歌中的经典动作。
自1959年建团以来中芭以“介绍西方古典、各现代流派芭蕾经典作品,探索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之路、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的芭蕾作品”为宗旨。而这次的《沂蒙情》便是西方芭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的体现。探索,即是摸索,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它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自然会有其可取和不足之处。在我个人看来首先,编导匠心独运巧妙结合,编舞中还安排了“拉拉提”等跟头展示,并且提炼的都是极具代表的经典动作,辨识度很高。可以使人一下子就知道它取材于哪个地域、哪个舞种;又使舞剧具有了芭蕾及民族舞蹈的两方优点,既表达了情节故事 ,又展现出了演员的技术功底。但无论是胶州秧歌还是谷子秧歌,都属于山东秧歌,都列于“地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地秧歌”是其中的一种,一开始多由民间艺人或农民表演,有很强的自娱性。而且农民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和敬畏之情,所以他们的舞蹈也都包含着这一主题精神,俗话讲是“接地气儿”的。那么,将芭蕾的足尖与“地秧歌”结合真的合适吗?穿着足尖做的“丁字碾步”半脚掌用力“碾”这一字又如何体现呢?胶州秧歌特有的风格“碾、拧、抻、韧”长期以来接受芭蕾“开、绷、直”训练的芭蕾舞者的身体真的能够体现吗?在我看来,是有欠缺的。
虽有不足,但重新创作这个感人的故事,除了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的我们更直观真切的感受那份人间真情,学习沂蒙人民用生命来保卫子弟兵的高尚情操,让军民鱼水之情发扬光大,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我们从中最应领悟和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