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中毕业后,我第一次踏上离开家乡的脚步; 参加工作后,我只有在春节与中秋才回家乡; 去年,择一良人远嫁他乡,回去家乡的次数就更寥寥无几了。古人云,月是故乡明。因此,我非常思念有关家乡的一切: 我的童年回忆、青春时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01.童年回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外婆家,我外婆是个亲切又大方的人,经常会带我们去看潮剧,并且给我零花钱。每次外婆给我一两毛钱,我都会开心得活蹦乱跳,仿佛自己瞬间变成富婆一般,可以尽情地满足自己买零食的欲望。小时候的一毛钱可以买两颗泡泡糖,两毛钱就可以买一支老冰棍了……
外婆家种了很多绿荫茂盛的树木,其中有一颗番石榴的大树,一到夏天,我就会和表哥表姐们顺着大树干爬上去采摘番石榴,然后先丢几个在地上,达到我们预期的数量就会从树上跳下来,接着捧起地上一大堆诱人的番石榴在怀里,直奔向水龙头“哗啦啦”地清洗干净,最后搬起小凳子坐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可口的番石榴。
有一年的夏日黄昏,我记得外公外婆摘了一筐又一筐的番石榴,大方地送给周围每一户邻居好友,就连路过的陌生人停下驻足看望,外婆都很热情地拿几个给人家。此和谐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段时间我在外婆家长住,我发现外公每天在天未亮的时候就会带一个手电筒出海打渔,而外婆在清晨六点左右就会用扁担出去挑两桶清澈见底的泉水回家。不论是晴天雨天我都会跟在外婆的屁股后面,任性地玩水取乐!
到了上午十点多,耀眼的太阳照亮整片村庄,外公才满载而归——除了大片沾到淤泥和海草的渔网,还有好多鳞光闪闪的福寿鱼在活蹦乱跳、有横行霸道的螃蟹们举着大钳子爬来爬去、有不停地舞动细长的腿的灰黑色沙虾……每次回来,外公就负责清洗渔网,而外婆就会挑出各类海鲜出来,准备将这新鲜的鱼、螃蟹和鲜虾运到市场去卖。
外公说,我们桑田乡以讨海为生,因地处榕江出海口,有万亩广阔海滩,所以海产品富饶,其中赤蟹远销国内外,因此拥有“膏蟹之乡”称誉……
我的乡情满载着童年的回忆。它离不开外婆做的红烧福寿鱼、大螃蟹和鲜虾等美食,离不开我粘着外婆的身影一起去市场吆喝叫卖,离不开外婆背着我经过古巷的青石板路去看戏剧,离不开外婆各种逗我开心的方式: 教我喝早茶、打扑克牌、一起遛狗、和表姐妹们玩过家家游戏……
02.豆蔻年华,青春时光
豆蔻年华,我在家乡的一所美丽又充满“贵族”气息的中学读书——桑田中学占地面积65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是由乡里在外企业家捐资捐建,总投资两千多万元。剪彩的时候,副市长给这些慷慨解囊的捐资建校企业家赠送牌匾,村民们也赞不绝口,我不由得对这些不忘初心、热爱家乡的人心生敬佩!
每天上学,我沐浴在清晨一缕缕和熙的阳光下,贪婪地呼吸着乡道的新鲜空气,悠然地骑着脚踏车通往学校的路上。乡道两边的麦浪此起彼伏,仿佛向我点头哈腰,飘着醉人的稻香,不禁让人哼起周杰伦的《稻香》。远处歪着脖子的桑树,在夏天会挂着一串串乌黑饱满的桑椹,许多淘气的小孩会在这里采撷桑葚吃。
上数学课时,我经常和前后桌比赛题海战术而不亦乐乎;上作文课,我们会欣赏彼此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以此来获得自己的灵感;上音乐课,我们会勇敢地举手上讲台大声合唱给全班同学听;上英语课,我们会共同督促背诵单词和句式;在学校校刊《桑中月谈》征文的时候,我们会竞相鼓励彼此踊跃投稿……
下课铃响,教室窗外的风景永远奏响着青春的幻想曲。下雨天倾听着雨水淅淅沥沥地拍打着树叶,艳阳高照时会百无聊赖地倾听着蝉鸣鸟叫声,秋高气爽时节喜欢趴在书桌上想象自己是一只小小鸟在高空自由飞翔……有时候,我也会牵着同桌的手,一起去书香弥漫的图书馆,享受着作家笔下栩栩如绘的人物趣味!
放学了则三两好友不约而同地到操场上跑步,抑或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看着蓝湛湛的天空,或畅谈人生理想,分享暗恋白衣少年的秘密。
周末放假则喜欢和同学一块儿写作业探讨问题,有时候会去登门拜访老师请教,有时候三五成群放下学习压力,相约爬山尝野果、或漫步在纵横交错的田埂、或欣赏稻穗及膝的田间。
豆蔻年华,美好纯情的青春时光点缀了我漫长的人生记忆。它终将成为我内心悠悠乡情的一部分插曲,是一段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的旧时光故事。
03.传统乡俗,其乐融融
谈起我的家乡风俗,得先从潮汕的独特建筑风格说起。家乡的小户民居房在以前是鳞次栉比的“下山虎”的格局。“下山虎”,顾名思义,建筑格局形状如下山之虎,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
有句话说,“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典型的潮汕建筑文化五彩缤纷,壁画丰富,瘄角头也十分讲究风水。它们除了拥有中式的审美之外,还能抗台风,防地震,坚固耐用。
潮汕拜神的风俗闻名天下,毫不夸张地说从年初恭敬地拜神到年底。春节我们会去老爷庙拜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小孩子辞旧迎新地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迎财神。正月初一全家团聚在家里看春晚; 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 初四摆上供品迎家神回来; 初七日食“七宝羹”,就是七种蔬菜做成羹,据说可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元宵节要拜祖先和家神,挂灯笼吃汤圆; 清明节在外打工挣钱的大人都要回家上山祭祖; 端午节赛龙舟吃“妈祖”粽子; 中元节祭拜先祖与鬼神,这个月大人不会随意让小孩晚上出去; 中秋节拜月娘吃月饼; 冬至拜天公,送天公神明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行为; 小年吃汤圆长一岁,拜家神灶公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 除夕那天拜祖先并且放鞭炮,全家欢聚围炉……
我的家乡最热闹有趣的节日里,就数每年的正月初十、十一举办“营老爷”和“叮香船”等民俗活动,以此来纪念“双忠老爷(神明)”。“迎老爷”的重头戏是“迎标旗”,标旗上绣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美好祝语。浩浩荡荡的标旗队伍走过家乡的每一条街道,寓意把好运气带到家乡的每一个角落。而正月十二的“叮香船”场面十分壮观,一个披着稻草船的人极速奔跑,乡民们奋力地用石子投掷稻草船。因为投掷到香船会带来好运,也寄托了父老乡亲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我孩儿的生活记忆里,家乡大多数男性在外挣钱养家糊口,女性留守在家负责带娃照顾老人。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妇女们聚集在古巷门口喝茶钩花(钩针编织花朵/拼接衣服) ,而小孩会乖巧地帮大人穿针线。小时候我经常坐在太阳底下,慵懒地看着大人们一边钩花,一边聊村里的八卦。
左邻右舍相处得其乐融融。每逢佳节拜神要做红桃粿的时候,邻居们就会相互去对方的家里帮忙揉面印粿; 哪个家庭的小孩需要看护,只要交代给邻居一声便好; 哪位邻居做出美食也会慷慨地分享给大家品尝……以至于妈妈经常对我说:“金邻居,银亲戚; 远亲不如近邻。”
悠悠乡情入我心。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家乡。家乡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是熟悉的泥土气息,是古巷的青石板,是蜿蜒的田埂,是乡音无改的归属感,是妈妈做的粗茶淡饭,是摇到外婆桥的乐趣,是左邻右舍的炊烟袅袅,甚或是老师们的苦口婆心,是同学们的朗朗书声,是父老乡亲的互帮互助,是正月里的秧歌舞,是“双忠老爷”庙的香火……
总之,乡情是我们来到并认识这个世界的童年时光,是我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青春校园回忆,是我们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心底里十分柔软又绵长的一份情感寄托。
(作者简介: 95年的简书创作者,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写文字,希望写出来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