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又多了一句“它就那价格,你爱要不要”。
以为又是哪个无良商家在大放厥词,没想到的是家骂雪糕的。
这一言论,反而让钟薛高的雪糕变成了行业里的爱马仕。
哪怕企业回应是恶意剪辑,挡不住网友一致高攀不起的言论。
一、醒醒,在收智商税呢
对哈根达斯一定不陌生吧,那时能吃起的已经是多数人的消费上限了。
钟薛高的言论,却让我们觉得哈根达斯的价格还是很亲民的。
最贵的一款厄瓜多粉钻雪糕,据说,成本四十,售价六十六。
没想到的是两万库存一下子抢光,钟薛高一夜成名。
甚至听说价格被黄牛炒到两百一只,立马下楼买了个雪糕压压惊。
普遍认知,雪糕是低频季节商品,吃不饱,充不了面子。
它的原料比其他牌子考究?
不一定,人家哈根达斯原料不便宜,毕竟还要进口税。
隔壁一元的加工厂,一样要水电,也没见倒闭。
那为什么卖得这么好?这是经济学在哪个的凡勃仑效应。
简单说就是商品价格定的越高,反而越畅销这一现象。
节约是天性,挥霍是天性。
说到底,钟薛高主打的不是味道,是营销。
有了微博、小红书等KOL光环加持,滤镜加持变成了社交货币,变成入库的真金白银。
对高价雪糕的需求,未必是消费升级,反倒是陷入商家制造的需求陷阱,如果营销得当,路边的一元小布丁未必不能做到。
二、性价比不等于LOW
事实别人买网红雪糕,是别人的事情。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雪糕鄙视链。
吃钟薛高的觉得哈根达斯俗,吃哈根觉得可爱多的LOW。
尤其在精致白领圈,几块钱的雪糕已经配不上他们的朋友圈,必须是网红系列,如果是限量系列就更好。
这很奇怪,手拿几百的雪糕,包装一拆,啥也看不出,富不富裕,可能只有垃圾桶知道。
但在他们的眼中,好吃与否不重要,主要是逼格尽显。
大部分人有钱了之后,只是多了一众选择。
可以选贵的,也可选便宜的,重要不是价格是自己的喜好。
误以为自己没钱的自信,才是金钱给你的底气。
高贵与否,跟性价比没什么关系,本身只是一种消费选择。
两块的甜筒,还想有钱赚,靠的是极致供应链,标准化,工业化的运营管理。
性价比背后,是企业对流程的计算和布局,能做到这样都不是简单的品牌。
同样的营销成本,小布丁不见的卖不出那样的高价。
所以这样理解下来,选钟薛高的人,吃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吃小布丁就是反资本的潮流。
所以啊,如果选钟薛高的人,吃的是对生活品位的追求的话;那我们站小布丁的,吃的就是反资本的潮流。
三、雪糕为什么变贵
究其原因还是不是市场的内卷严重。
如果说五年前有只雪糕卖出66元价格,现在5块钱的雪糕越来越难找了。
雪糕造型百花齐放,造型越多,价格越卷。
再说到口味方面,陈醋味、炒饭味、酱油味哪种奇葩来哪种。紧接着是造型方面,兵马俑、故宫等将微雕造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雪糕好像变成了我们吃不起的样子。
各种标签被附加到雪糕上面,比的更多是哪家的噱头更到位。
雪糕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造力,这点很好,但是有两个问题要重视。
1是难吃贵变成了雪糕行业的普遍印象。本质上雪糕是以味道取胜的食品,这点不容忽视。
2是高价商品占领超市,5元以下基本没看到了。溢价是要考虑的问题。
回想以前,炎炎夏日,雪糕、西瓜、冰水凑成了我们的夏日美景。
现在,进咖啡厅,随便一杯都是20起步,冰奶茶咖啡比雪糕还容易。
本以为的是百花齐放,没想到的是消费的内卷。
所以还是不怎么想看到雪糕有多贵的热搜。
偶尔心血来吵吃吃网红雪糕,但平时更多的是吃吃平价雪糕,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美妙的夏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