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把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以后老是遭到否定或曲解,则孩童有可能会变得害怕信任自己的认知力,并开始不再感受到任何感受。等到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可能就变成那些"没有感情"的人。"
对于情绪的表达,传统的教育,一直告诉我们,只有正面的才值得宣扬,而生气、害羞、惭愧、害怕……通通是不好的。
每当孩子告诉我们,"妈妈,我很害怕!"
我们通常会告诉她,
有什么好害怕的,只不过是一只小虫子!
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反而更害怕,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现场。
更严重的情况也许是,孩子会把害怕的情绪深深掩藏,将来即使遇到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比如在学校遭遇霸凌事件,学业遇到很大的困难等等,也不会和你来讲。
上个月哥哥生日,爸爸给全家买了《玩具总动员》的电影票,结果妹妹没看十几分钟,就已经开始害怕得不成,直拽着我要往外走,而哥哥正笑得前仰后合。
结果,那场电影,我和妹妹几乎是在闲逛商场中度过。回到家,爸爸和哥哥就开始批评妹妹"没什么可怕的!……"
我提醒一唱一和的父子,其实哥哥看电影也几乎到三年级以后,才基本脱离害怕这件事。
从成人的角度,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孩子,特别是小小孩子情绪的剧烈波动,但这正好是我们引领孩子认识情绪的好机会。从培养孩子,感受身体经由情绪流过的感觉,不管是正面或负面情绪,一并接纳它,它是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旦我们和孩子开始认可情绪,
我们就会渐渐积攒内心对自己的信任,
从而从积极的方向去决定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能决定情绪何时到来,
但我们能决定它停留的时间,
前提是我们已经觉察到它的存在。
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被教养长大的方式都是如果……则我爱你,如果……则我爱你,如果、如果、如果……则我爱你。
Raz分级上有一本书《clean or not clean》
认可情绪,无限爱每次读到这里,妹妹就会神情忧郁、微蹙眉头,喃喃说到"她妈妈不喜欢她了!"
孩子是特别敏感的,不一定从言语,而是从父母日常的举手投足中,观察陪伴者的神情,是否喜欢她,然后她会顺着环境需求的方向去发展内在的自我。
"如果你考第一名,妈妈最爱你了!"
"如果你好好吃饭,妈妈才爱你!"
"如果你乖乖听话,妈妈就爱你!"
……
这些话,顺手拈来,
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杀手锏!
孩子们渴望父母的爱,甚过一切,
孩子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更甚过一切!
每次,我都会对妹妹说,
小熊妈妈不是不喜欢小熊,
只是小熊的手不干净,妈妈生气了!
父母的"喜欢"是无条件的,
但父母的情绪总也是会有的。
有条件的爱熏陶下的孩子,
长大后会是怎样的呢?
"你只有给我买1克拉的钻戒,我才会爱你!
我这次没有考好,不能达成妈妈的期待,妈妈不会再爱我了,我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价值!
我婚姻不幸福,让父母失望了,我真是一败涂地!"
……
有条件的爱,只有唯一性!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问题,在积极的人看来,都可以想到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
童年爱的牢笼,却会把孩子牢牢限制住,
他们失去了本可以展翅飞翔的双翼。
我们慷慨而又正向的引导,
用时间足以点燃孩子内在的热情,
我们赐予孩子生命,
他们就有权力选择生活得轻松富足!
大地接纳所有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
冰雪消融,万物自然又一次生机勃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能否接受孩子情绪与行为的循环往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有宇宙玄机!
网友评论